•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康小丽
  
山海经
2024年25期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摘要:为了响应我国提出的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号召,最新版《大学英语指导纲要》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八大策略:文化遗产意识、文物与资源、嘉宾演讲和社区参与、比较分析、案例研究和历史实例、角色扮演和模拟、社区项目和实地考察、个人反思和表达。

关键词:教学策略;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主义理论;大学英语课堂

随着我们国家提出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教育部响应号召,修订了《大学英语指导纲要》。新《指南》重视文化价值和跨文化能力,使教师在英语课堂中更加注重文化融合。在此背景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的目标成为所有相关研究的焦点。从教学实践来看,建构主义理论被证明是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理论。因此,本研究旨在确定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定义及主要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教育理念。它认为,个人通过自己的经验、互动和反思来创造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会主动接触新信息,并在已有知识和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主要包含以下主要原则:主动学习: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即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互动、操作物品和参与实践活动来建构知识。知识建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通过将新信息吸收到自己现有的心理框架(图式)中,或者通过调整自己现有的图式来适应新信息,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被视为一个积极建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社会互动:建构主义理论承认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该理论强调,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和互动,可以促进学习。通过社会互动,学习者可以交流思想、协商意义并获得不同的观点。最近发展区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ZPD)概念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最适发展区指的是学习者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在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教学应根据学习者的 ZPD 量身定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架,以促进学习。真实情境:建构主义强调在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真实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经历应该是有意义的、相关的,并与学习者的生活和经历相联系。真实的任务和问题能让学习者在现实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反思和元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反思和元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鼓励学习者反思自己的思维,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度,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有若干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促进者,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让学生积极构建知识。他们提供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结合动手活动、实验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参与积极的学习体验,促进知识建构。教师鼓励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参与讨论、分享想法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动促进了知识的社会建构。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和支持,帮助学生弥补现有理解与预期学习成果之间的差距。支架可能包括示范、引导性问题和逐步帮助。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思维、评估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的反思实践和元认知策略。评估的重点是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知识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评估可包括项目、作品集和基于表现的任务。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积极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和社会互动的教育方法。通过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融入

说到文化融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策略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框架,可以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理解、协作和尊重。主要包括以下策略:促进主动学习和学生参与;纳入多元文化资源和材料;鼓励对话和反思;促进合作学习;庆祝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参与合作解决问题;支持文化交流项目等。文化融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些策略应始终如一地实施,并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动态加以调整。通过采用建构主义原则和创造包容性的学习环境,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促进文化融合和培养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的团结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考虑以下策略:

(1)文化遗产意识:从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塑造个人和社区的身份、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作用的认识入手。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在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理解其传统文化的意义。

(2)文物和资源:利用艺术品、传统服装、音乐、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等文化艺术品,将传统文化带入课堂。这些资源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的具体例证。

(3)特邀发言人和社区参与:邀请演讲嘉宾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第一手的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传统文化及其与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关系的真实视角和见解。鼓励学生参与对话并提出问题,以加深理解。

(4)比较分析: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 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探讨这些意识形态如何塑造社会和影响个人生活。

(5)案例研究和历史实例:结合案例研究和历史事例,突出传统文化与政治的交集。通过案例研究和历史事例,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 将案例研究和历史事例与当代问题和挑战联系起来。

(6)角色扮演和模拟: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和模拟活动,体验传统文化习俗及其政治影响。角色扮演和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习俗。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情感和智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所模拟的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7)社区项目和实地考察:鼓励学生通过社区项目或实地考察,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和传统文化活动。这种体验式学习方法提供了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观察、参与和反思传统文化活动的机会。

(8)个人反思与表达: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反思个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他们自己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探索,鼓励他们阐述自己对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五、结论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方法。通过融入角色扮演和模拟、社区项目和实地考察、个人反思和表达等策略,教育者可以创造出动态的、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这些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平衡传统文化与当代政治现实所涉及的复杂性的更深刻理解。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我们可以增强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广阔的视野应对文化和政治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学者对西方建构主义的批判吸收与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1):14-29.

[2]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5):21-29.

[3]任亮,刘代容,牟鹏兵,等.建构主义视域下英语辅修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24,12(01):1-7.

[4]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44-45.

[5]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02):18-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