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高校附属医院中青年干部兼任辅导员的实践模式,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回顾、现状剖析、路径探究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明确了青年干部在贯彻“三全育人”理念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所采取的实践策略以及所遭遇的挑战。同时,本文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研究发现,青年干部在推动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迫切处理的问题。这项研究为如何培养和利用高校附属医院的青年干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的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实践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在积极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理念。[1]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附属医院的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做法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关怀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但是,如何有效整合附属医院的资源,在教育青年干部的过程中,发挥青年干部的积极作用,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青年干部担任高校附属医院兼职辅导员的实践路径,对于深化“三全育人”理念,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意义重大。通过研究,在为医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为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的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进而推动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发展。[2]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其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全员育人强调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参与育人工作,全过程育人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全方位育人则要求教育内容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然而目前关于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青年干部的参与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积极影响。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三全育人”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标准下推进教育改革的主体话语。其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构筑高校德育共同体的需要、强化大学“育人”根本任务的旨归及彰显“立德树人”育人标准的时代意义。[3]该理论意蕴展示了教育资源协同发力的“育人共同体”教育形态,其本质揭示了高校办学活动内蕴的“教育性”旨归,而最终目标体现为“育人”目标导引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三全育人”理论体系还强调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三个方面的育人体系实践模式,涵盖了课程、科研、管理、服务、文化、网络、实践、组织、心理、资助等十大育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要求高校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合力、强化价值引领与知识创新,挖掘教育教学各环节、全方位、全要素的教育因子,推进育人目标的实现。[4]
在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不同身份的角色,除了负责向专业传授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青年干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选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的过程中,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不仅当担当了临床老师的角色,同时也担当思政老师角色,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只是要学会生存的本领,专业的技能,而且也要做一个思想政治正确,有道德素养的人,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给学生讲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不光涉及医学专业知识,还包括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和患者权益保护等议题,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道德素养的医学人才。
该研究通过对青年干部和学生进行随机访谈,从而得到青年干部和学生对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作用的直接感受和看法,可以从第一手的角度帮助研究者了解兼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并且随机的访谈分析则可以避免指向性,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方法旨在从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实践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多多角度的剖析,确保调研成果可靠有效。通过这种方法论框架,本研究能够全面地反映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的实践情况,为进一步的实践优化和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三、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现状分析
在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青年干部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和个性化指导两个方面,都起到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作用。这些干部积极性高,创新意识强,能够在学生培养中运用专业和临床经验,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上给予帮助。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学、科研与育人任务需要平衡的时间管理与角色冲突的挑战。
在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学生管理经验,专业技能不够硬,导致在应对紧急情况时处理方式欠妥;工作内容琐碎,事务性工作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兼职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上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他们还需协调教学、科研和辅导员工作的关系,这种“多肩挑”的工作状态加大了心理压力,影响了工作效果和个人发展。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培训、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角色认同等措施来解决,以提升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实践路径探索
本部分将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路径进行具体分析。
全员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的是高校全体教职工都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在高校附属医院中,这意味着从党政干部到临床医生,从辅导员到科研人员,每个人都应成为育人的参与者。通过整合附属医院相关资源,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共青团思想引领功能和班级团结凝聚作用统筹形成合力,在思政育人“融入”上下功夫,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此外,通过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填补了高校附属医院“三全育人”思政研究载体的“空白”,使附属医院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中不缺位。[5]
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为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在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中,这意味着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建立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择业就业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价值引导链,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专业认同感培育、基层单位共行共建、就业实践团等。这样的全过程覆盖,建立了贯穿式育人链条,确保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适宜的引导和教育。
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着手,构建大思政格局,将育人寓于教学、服务和管理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中,这涉及到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多个领域的有机联动。例如,通过拓展课程外延,打通“课内+课外”通道,将劳动课时加入实践理论课,通过课程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等,加强实践教育中劳动技能训练。同时,拓宽工作方式,打通“线上+线下”通道,开展线上教学、云端授课,师生共同探索网络互动新模式。此外,拓开资源渠道,打通“校内+校外”通道,建立长期定点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建设创新合作平台,将社会教育资源和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渗透,互补互动,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五、案例分析
以经笔者所在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基本情况为例,现有本科实习生420人,规培研究生580人,在院学生数与职工人数比接近1:1。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10%,中共党员占比18%,共青团员占比73%,外省市学生占比90%以上。临床教学基地与高校联合,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医学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不同民族、地区、和家庭背景,具有学生规模大、专业类别多、生源地域广、存在民族和地域差异等特点,学生管理起来较为复杂。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学业负担重,还需面对真实的病人和复杂的病情,承担一定的医疗责任,紧张的医患关系也是当前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考研、升学、毕业、就业等多方因素,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全方位系统管理。
在本案例中存在一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笔者从全员育人的实施、全过程育人的覆盖、全方位育人的拓展、学生管理的复杂性、心理压力与支持需求、实践教育的深化对此进行总结叙述:
1.全员育人的实施:高校附属医院通过整合附属医院相关资源,将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共青团思想引领功能和班级团结凝聚作用统筹形成合力,在思政育人“融入”上下功夫,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这种全员参与的模式有效地提升了育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2.全过程育人的覆盖:通过建立学生从入学到培养再到择业就业的全过程实践育人价值引导链,高校附属医院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如专业认同感培育、基层单位共行共建、就业实践团等,这样的全过程覆盖建立了贯穿式育人链条。
3.全方位育人的拓展:高校附属医院通过拓展课程外延,打通“课内+课外”通道,将劳动课时加入实践理论课,通过课程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等,加强实践教育中劳动技能训练。
4.学生管理的复杂性: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不同民族、地区和家庭背景,具有规模大、专业类别多、生源地域广等特点,学生管理起来较为复杂。这要求高校附属医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5.心理压力与支持需求: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全方位系统管理。高校附属医院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和职业发展中的压力。
6.实践教育的深化: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改进。比如,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跨专业的服务型学习来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增强,以病人为中心来关注。
综上所述,高校附属医院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实践表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是有效的,但同时也面临着学生管理复杂性、学生心理压力以及实践教育深化等挑战,需要高校附属医院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六、对策与建议
为应对医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心理压力,附属医院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服务,增设相关课程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同时,优化临床实习管理,通过模拟病人训练和技能讲习班等措施减轻学生的医疗责任压力。此外,建立一个包含学术指导、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的多维度学生支持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附属医院还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兼职辅导员的青年干部给予更多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支持。最后,教育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为附属医院在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师资培养和跨院协作等支持。
七、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索青年干部担任高校附属医院兼职辅导员的实践路径,探讨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强调了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以期形成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青年干部兼职辅导员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落实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学生管理复杂性和心理压力管理等多重挑战。在这一实践中,兼职辅导员所具备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优势,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临床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科研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综上所述,青年干部作为兼职辅导员在思政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他们仍需积极应对各类管理和心理问题的挑战,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这项研究在观点和建议上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东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以具体高校附属医院为主的调研样本可能不一定能充分代表各高校附属医院的实际情况。此外,研究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定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广泛性和可推广性,缺乏大量数量数据的支持。
八、未来展望
鉴于上述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扩展和深化。一是扩大调研样本,覆盖更多的大学附属医院,增强调研成果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其次,加强数量调研,通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分析,为调研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此外,今后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高校附属医院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最后,调研可以重点研究如何建立比较健全的激励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杨胜才.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J].红旗文稿,2022,(17):35-37.
[2]许晓茵,汪玲,尤小芳,等.医科院系“三全育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23,26(05):611-616.
[3]荀振芳.中国话语的高校“三全育人”:理论认识与实践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23-131.
[4]陈思,王斌伟.中国高校“三全育人”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21,(08):142-150.
[5]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