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1+X证书制度“产证教”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1+X证书制度下,以BIM为例探索“产教融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简称“产证教”)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拓展1+X证书制度深度实践与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书证融通新机制及教学改革新形式等,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产证教;实践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就要求试点院校在试点工作建设过程当中在做好学历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文化基础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展学生就业以及创业的能力,从而解决现有的学生就业的压力和企业用工难的矛盾。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指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是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X证书制度的开展迫使高校重新审核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评价模式进行定位和改革。而这些举措正是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应用型人才。1+X证书制度重新定义了“双证书”的概念,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这正是我国高职院校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基础、方向、目标。当然,1+X证书制度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将要面临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挑战发展机遇。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教授在《对1+X 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提出:1+X证书制度是未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目标,是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化融合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在完成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将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课程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鼓励学生积极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根据国务院关于“职教20条”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新要求,我校作为“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的试点院校,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各种相关试点工作要求。并于2019年成功完成“1+X”建筑信息模型(BIM)两次初级等级考试,取得一定通过率,并完成相关证书发放要求。作为BIM“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要大力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积极发挥职业技能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专业课程未涵盖内容或需要强化的实训,组织开展专门培训,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促进书证融通,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BIM“1+X”证书是一种新型证书,也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
“1+X”证书制度的实施,预示着职业教育未来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也促使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产业发展、就业需求等有机结合,重新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动力。“1+X”证书中的“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的主体是企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企业这一主体发挥作用。同时激发学生潜力,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他们应对工作、融入社会的能力,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输送优秀人才。以此为出发点,学校作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必须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了解职业岗位与用人需求情况,切实改革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企业也借此了解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把握员工招聘的实际情况,为员工培训和企业长期发展确定方向,同时更好地体现企业诉求,帮助学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员工,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机制。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例,对目前辽宁市场对建筑企业的BIM需求及人才储备情况进行梳理与研究。2013年8月,住建部下发《关于推进BIM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自2016年起,规模2万平方以上的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应用 BIM 技术,在此形势下,所有建筑市场的利益攸关方包括高校在内,均投身于以 BIM 为标志的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浪潮之中。2015年11月,辽宁省建筑业协会与广联达沈阳分公司联合在沈阳举办了辽宁省建筑业BIM应用高层论坛,此次交流使我们认识到BIM不仅是用三维模型来实现从方案到施工图的整合过程,甚至可以统计数据、编写投资预算、施工组织计划、虚拟现实施工,前期给业主规避了返工的风险。2016年1月,沈阳市建委为了扶持BIM技术在沈阳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和发展,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和产业规划,并将在大部分市政建设中运用该项技术,且已在云龙湖大桥等项目中进行了BIM技术的尝试,同时将在城建计划中,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等政府投资工程和社会投资项目进行BIM技术应用试点,加快编制符合本市地域特点的BIM技术应用、数据交换等技术标准及指南,逐步基本形成满足本市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标准规范体系。随着国家《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印发,一场基于BIM的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浪潮将席卷整个建筑业,辽宁省BIM全产业发展联盟应运而生。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无论是试点院校及专业还是未在试点范围内的学校及专业,都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职教改革文件精神,顺应职教改革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课题以BIM教学改革为例,拓展BIM教学应用范围,将技能应用于教科研及相关竞赛,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国外近几年相关BIM教育文献资料发现,S. Suwal通过探索基于BIM技术的教育观点中指出,BIM教育是一个非常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加速将其作为一种通用语言的发展,以培养高技能的从业人员以及未来的专业人员,BIM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BIM教育战略措施。M. Mandhar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的形式,调查研究分析了BIM技术在英国建筑学院建筑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强调BIM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滞后,未来应加强BIM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同时提出将BIM技术融入建筑本科课程的教学中。L. Namhun利用行业认知探讨了建筑工程和管理项目中的BIM教育,通过可视化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BIM技术和虚拟设计与施工的协作发展,构建建筑工程与管理BIM课程教学大纲,并分析了11位行业专家的调查反馈,提出了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教育的建议。M. Mathews对学生建筑技术学校中的BIM协作能力进行了研究,根据案例调查BIM协作对学生建筑技术学习的影响,观察研究由六名学生和一名执业建筑师十二星期的工作室数字模型构建过程,确定了通过协作BIM技术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潜力,实现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P. Forsythe探讨了悉尼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管理本科课程中BIM的教学和学习,BIM方法实现了虚拟模型构建,形成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潜力发展和沟通协作策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为BIM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开发和实现奠定教学基础,促进其他学科不同程度BIM技术的应用和实现。
二、研究内容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课证融通”新机制研究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定符合“1+X”证书BIM职业技能等级培养目标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等,统筹教学组织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二)“产教融合”新模式研究
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搭建符合“1+X”证书BIM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校内实训室,制定合理的实训室管理体系。成立BIM协会,以横向课题方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学生潜力,提升“双师”岗位技能,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了解,充分调动行业、企业有效参与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新路径,同时也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三)“教学改革”新形式研究
在“1+X”证书制度下,探索“双证”制度的教学改革,构建“四教”改革新形式,即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教学指南、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实现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以“教科研”课题研究为纽带,结合学校专业课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教学成果的转化与转移。构建“以赛促学,赛证融通”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式,通过开展与参与各类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的竞赛能力和项目实战能力提升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1+X”证书BIM技能等级考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设计道桥专业BIM建模课程,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将密切相关的实训项目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同时根据道桥专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本课程对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坚持把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坚持重点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理念。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进行BIM路桥建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中体现职业性要求。密切结合行业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要求,分析构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符合工作岗位的要求,体现实践性要求。在教学中实行工学交替,开展项目法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情景设计。
课程结合BIM理念,应用Revit进行桥梁三维建模,不仅实现了桥梁设计图纸的三维展现,而且直观地显示了构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对BIM技术在道桥施工、养护以及维修加固等诸多方面的优化作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特色,以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BIM基础知识;二是桥梁模型构建;三是案例操作;四是1+X考题解析。根据课程特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应用任务驱动法和模块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学组织上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工作过程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课程媒体类型丰富,展示详实、生动,在学习过程中您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操作指南、PPT、1+X相关题库等学习操作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BIM路桥建模的知识与技能,不仅适用于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学习,同时也适用于相关专业社会培训人员的技能提升。
课程体系完整,以实操为主,兼顾1+X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等级考试相关基础知识考题,构建客观考题题库,通过在线发布学习内容、测验和作业等,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下在线课程教学特点。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包括课前在教学平台上发布预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程内容;课中通过实操引领,掌握好的同学带动掌握慢的同学共同进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后发布课后相关实操作业,通过网络交流等手段进行交流互动,掌握实操点,共同为1+X技能等级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思路
基本思路是在2019年我校“1+X”证书制度开展和实施的基础上,为保证“1+X”证书制度的顺利开展,以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为例,探索的“课证融通”、“产教融合”和“教学改革”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升级改造BIM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善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更加匹配的产教融合机制,切实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四教”改革新形式,实现“教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转移,“以赛促学,赛证融通”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促进“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实现技能服务新特色,打造文化育人新高地。
四、创新之处
以1+X证书制度BIM技能等级考试教学为基础,在现有相关专业教学和BIM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设计1+X证书BIM技能等级考试应用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符合1+X证书制度BIM技能等级初中级考试培训课程,制定符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快“产教融合”新进程,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搭建“1+X”证书制度下,BIM“四教”改革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科研”研究与职业技能大赛。为职业教育学子的就业增加一份保障,同时也为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创造机会。
五、结语
以1+X证书制度BIM技能等级考试教学为基础,在现有相关专业教学和BIM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设计1+X证书BIM技能等级考试应用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符合1+X证书制度BIM技能等级初中级考试培训课程,制定符合“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快“产教融合”新进程,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搭建“1+X”证书制度下,BIM“四教”改革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教科研”研究与职业技能大赛。为职业教育学子的就业增加一份保障,同时也为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1] 马玉.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背景下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16).
[2] 施佳烨.“1+X”证书制度下五年制高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研究[J].管理论坛,2019(10C).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产证教”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主持人:哈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