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师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化+项目化”模式探索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例
第二课堂是学校实施德育、美育、体育等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繁荣校园文化、激发学生个性特长、陶冶学生情操、健康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高师院校“课程化+项目化”的建设模式,使第二课堂建设更加科学、高效。
关键词:高师院校;第二课堂;模式探索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至2025年)要求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提升高等学校的育人质量。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指出,要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和实施,旨在促进发挥第二课堂在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和优势,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环节,切实满足各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经过多年实践检验与结果反馈,赣南师范大学第二课堂的运行机制良好,呈现出专业性、实效性、全员性、多样性等特点,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一、问题导向
第一课堂作为高效且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活动中,实现第一课堂的教学目标。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有益补充,是学校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两者相互结合,互相影响,成为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后、专业与能力转化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具体实践中,第二课堂因时代主题、创新思维、专业融合等要求,在组织保障、课程项目、记录评价、数据信息、价值应用等方面构建的第二课堂模式,需不断完善体系化建设,使其成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实践育人重要的一环。
二、基本原则
1.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建设要贯彻五育并举的要求,把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丰富课程与项目内容;把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突出第二课堂的思想性、教育性;把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实现五育并举的目标。
2.三全育人,以生为本。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要立足引领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结合时代青年的成长特点,契合青年学生的成才需求,聚焦青年学生的话题热点,在青年学生的“知识需求、能力提升”上思考作为,以生为本,创新发展,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认同,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吸引学生自愿参加。在锤炼意志、增长知识、练就本领的实践中,提高思想涵养、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加强实践锻炼、生活磨练、社会历练。
3.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开展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学科特色、专业特点,与第一课堂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做到学团部门与教学部门协同、指导教师与专任教师合作、教学场所与设施设备共享,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4.大众普适,培优争先。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既要有覆盖大多数学生的群众性活动,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大力开展竞赛性、竞技性活动,让能力素质全面或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第二课堂活动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有“单选题”和“多选题”,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双向选择关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灵活参加。
5.调控数量,保证质量。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不在多、贵在精。要根据教学安排,适度控制活动数量,科学安排活动时间,增强活动的计划性,保证青年学生既有心力、也有精力参加;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和“包装”,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项目化推进、专业化运行,实现主题设计有创意、形式内容有创新、结果成效有创造,使第二课堂充分展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三、具体举措
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要坚持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平台专业化、阵地标准化、资源集约化等要求,创新发展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和品牌活动体系模式,将第二课堂课程与项目设置“指定必修+菜单式选修”的模式,使其融入到全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入落实团中央、教育部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1.模块分类。将第二课堂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身心发展、劳动实践四个必修模块和文化艺术、志愿服务、社团活动、职业技能教育四个选修项目,并明确各模块学分要求,建立起衔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的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2.指导大纲。要突出思想引领,把思想性、教育性摆在第一位;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要充分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大纲模式,明确教育目标、实践内容、活动形式、具体要求、考核方式等要素,对第二课堂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定第二课堂课程指导大纲。
3.内容安排。充分挖红色资源,重点突出教师教育特点和学科特色,明确各模块项目、目标任务、内容环节和考核评价办法,做好不同主题、不同层级、不同形式等教育内容在第二课堂具体实践中的落实,使得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审查上,要严把质量关,建立审核主体多元、审核流程严格的课程审核制度,加强准入评估和过程管理,提升课程项目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匹配度、支撑度。
4.任务落实。通过课程项目申报、课程任务认领、精品活动遴选等模式,把任务分解到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等组织,由专任教师、大学生骨干队伍等执行,学生参与的形式落实任务。 具体过程关键在于活动经历、学分记录和成果转换三部分。活动经历以学生参与校院学工、团委等部门开设的课程、发布的活动为主要依据,通过PU口袋、证明材料或APP等记录活动过程。学分记录以每年9月进行的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学分填报为基准,对全校学生一年来获得的学分进行统计、核查、确认。成果转换以学校设置的课程学分完成度为依据,与毕业、综合评价、评先评优挂钩,进行第二课堂成果转换。
5.评价机制。客观全面、科学完善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是实施第二课堂的牵引。在评价方式上,要以学业完成、能力提升、毕业要求为评价标准,推动第二课堂任务落实。在记录内容上,应突出写实性、价值性、简洁性,兼具数量和质量要求,数量上体现次数,时长等,质量上体现课程项目级别,参与方式,荣誉奖励等,最终为学生形成一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准确反映其在校期间参与第二课堂情况。
6. 组织保障。学校学工处、团委牵头主抓,学校宣传和教学等职能部门协同,校院共青团、学生会具体组织实施,专业教师专题授课及专业指导联动,充分调动各层级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实践全过程。专业教师申报的第二课堂课程,可根据学校或学院相关规定,按标准核定工作量、计发劳酬。确保经费投入,并严格规范第二课堂活动经费的管理,把有限的经费足额使用在保证活动正常运行、改善活动设施设备条件、激励师生参与积极性上。
四、任务清单
五、结语
第二课堂进行课程化+项目化的运行模式,是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充分结合,也是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积极探索。各高校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在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具体实践中,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第二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 陶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共同体机制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4).
[2] 陈钢,武国剑,杨乾坤.“五育并举”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21(6).
[3] 吴卉君,蒋小三.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1).
[4] 夏光祥.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专业教育的藕合[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5).
作者简介:帅海波(1982—),男,江西省峡江县人,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