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明雪 康悦
  
山海经
2022年21期
临沂大学

摘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山东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置于重中之重,打好乡村振兴人才组合拳,对于山东省后续发展和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劲的原动力。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助推力。本文在调查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关系,立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面临的困难,探究根源,提出健全高校德育建设、加强思政化职业引导、充分发挥高校社会职能、完善相关优惠与保障政策等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就业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保障性策略。社会进步离不开人才,战略的实施更直接需要人才,大学生作为基层就业的主力军,极大程度上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学习与实践的双向循环积累理论和实践智慧。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

(一)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涵盖七大内容是:改善城乡关系、巩固和完善经营制度、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绿色发展、传承乡土文化、创新农村治理体系和精准脱贫。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人们振兴乡村的认识也日益科学、全面。

在解决城市化导致城乡差距大的问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多项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着眼未来,从而提出乡村策略。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

我国十分重视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毕业后积极参加基层就业。本文所指的基层就业主要分为四种: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大学生就业观一定程度上决定就业效果。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愿和实际就业比例不高,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和北上广等地区就业,绝大多数毕业生最终就业地为全国大中城市。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

(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和大学生就业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需要大学生去参与、去推动。而乡村振兴的实施,又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因此,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既可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双赢举措。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前一章已经述及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系,为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就必须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问题及阻碍因素。通过文献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从政府、高校和个人三方面呈现。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取得众多成就,但在大学生基层就业领域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了解甚少。针对“您是否见过政府向社会公开招募大学生基层就业志愿者的信息?”这一问题,仅有40%的学生表示关注过,其他则表示没见过或不清楚,见图1。二是高校思政教育、职业教育缺乏,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就业观、价值观畸形,缺乏责任感和理想抱负。三是大学生思想觉悟较低,价值取向不良,就业观畸形。以上种种问题造成基层就业空缺大,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两个逆向而行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1.政府宣传力度不足,政策不完善

党和政府陆续出台多项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但在政策的宣传环节,部分高校和基层单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有的高校、专业出现“全盘托出”甚至是“诱导”的现象,而有的高校和专业则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针对“您对大学生基层就业中的‘特岗教师计划’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仅有20%的毕业生表示听说过,甚有40%的毕业生表示了解一点,见图2。可见政府宣传力度不足,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了解少之又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变化,优惠政策应增加对就业岗位的关注,以保证投身基层服务的毕业生找到适合的岗位,实现“进得去”、“留得住”。同时还应看到的是农村基层就业政策保障程度低,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工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的问题,党和政府还需完善就业保障措施。

2.高校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新型就业指导

高校与社会在本质上存在不同。高校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的了解甚少,这就容易导致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工作时存在“好高骛远”的问题,同时受到地缘关系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离家近且待遇好的岗位报名人数爆满,而乡村基层的岗位则无人关注,无人了解。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观念的影响,而这也反映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不足。学校思政教育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高校如果不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就业选择。

(二)阻碍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不过于归咎于三类主体:政府、高校、个人。其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学校则是桥梁和纽带,更是育人基地,个人则是决定性因素,毕业生的价值观、就业观直接影响基层就业效果。

1.政府政策障碍因素

政府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方面,受制于当地财政实力,另一方面,政策在各级部门的衔接和配合上存在问题,据了解,有参加基层就业意向的本硕毕业生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薪资待遇情况;2、编制问题;3、生活条件;4、服务期满后保障。可以看出,想要吸引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基层就业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文件和毕业生基层工作的保障性措施。

2.高校人才培养障碍因素

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方面,含思政因素的就业指导较少,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乡村振兴或基层就业了解甚少,高校宣传不到位占很大原因,部分高校并没有很好的发挥高校职能,对本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就业中的定位并不明确,没有充分的调动本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见图3。另一方面,学校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化缺乏重视。使得学校对于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到位,没有良好的帮助学生规避不良或不正确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促成了学生不良就业观的形成。

3.个人价值观障碍因素

个人价值观、就业观是影响学生就业选择决定性因素。新时代青年人应有理想、有担当,满怀报国之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原因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主要是以下三种原因:缓解就业压力、方便找工作、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多。反观,选择内部因素则并未占主流。这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观极大程度上决定就业选择,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少之又少,既不利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的良性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建设

第一,高校要坚持德育建设的根本任务,积极应对国策挑战,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第二,系统全面的知识和理解。特别是使大学生要正确把握“三农”,了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背景和丰富内涵。第三,营造农村成果体系的校园氛围。政府方面,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深入宣传和支持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促进和引导广大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战场上创业,促进农村企业的发展,加强学生到村参加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动力。通过实践探索和教育,培养关心乡村振兴的意识,积极承担实现和落实乡村振兴目标的社会责任,并付诸实践。

(二)充分发挥高校社会职能

第一,切实向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寻求农村就业创业机会,为想要留在农村的毕业生提供确切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保障。第二,大学必须利用自身专业经验支持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设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建立符合未来市场要求的农村工作圈形象。第三,大学在创业孵化园有创业欲望,可以为有自卑感的学生设立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的方向和目标非常明确,比其他常规项目稍有优势。

(三)完善相关优惠与保障政策

完善农村就业创业制度机制和相关服务。第一,政府在社会保障计划中,要向参加振兴农村的毕业生提供经济支援,着力缩短与市区的就业差距。政府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三支一扶”和正式的大学生乡村计划。另外,政府部门要集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交通道路建设,发展居民设施。第二,政府部门应当支出专款,用实际费用招聘人才。有关部门可以为希望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培训补偿。实行地方大学毕业生的学费补偿政策和创业资本政策。对于想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有关部门可以给创业资金提供优惠利率或无利息贷款优惠。然后,根据地方城乡收入的不同进行创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妥善解决创业大学生的生活问题。第三,地方政府要建立地方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与大学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地方大学的资源,为地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指导,建立创业资金风险防止和控制机制。同时,政府必须从农村旅游、休闲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多行业发展的角度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在“电子商务”、“农业企业家”、“互联网+农业”、“美丽农业建设”等专家的帮助下,制定条件吸引大学生,推动精准扶贫持续发展,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农村振兴,实现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陶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提升对策[J].乡村科技, 2019(20):18-19.

[2] 韩策,蒋春洋.精准扶贫下高职院校学生赴农村创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8(12):55-59.

[3] 廉超,裴金平,苏毓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策略研究——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视角[J].教育观察,2017(3):50-52.

[4] 谷世海,左振生.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4):148-149.

[5] 刘带.乡村振兴战略下粤北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机遇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20):122-124.

[6] 张伟.“双创”基础上的农村精准扶贫的新发展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4):102-103.

作者简介:张明雪(1989—),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康悦(2000—),女,山东聊城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