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策略

郭亚宏
  
山海经
2022年35期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第六小学

摘要:随着2022年新课标的推进,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家国情怀培养十分关键,能够有效满足新时期背景下针对素质型人才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为学生个人后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地域文化;融入策略

基于2022年新课标的背景下,深入发掘优质的地域文化资源,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在丰富自身文化储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传承家乡的优秀文化,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实现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培育和建设,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丰富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认知与领悟。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调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地域的历史文化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彰显地域文化的魅力,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育学生尊重、热爱及创造地域文化的优秀素养,并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习惯,为学生个人后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

(二)有利于教师开展历史文化教育

地域文化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年轻,对新鲜事物更加好奇,他们更加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有利于教师开展历史文化教育,这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之一。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研读教材,融入地域文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应用好地域文化资源,让德育教育更具创新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梳理教材与地域文化的契合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地方文化德育资源,拓展教学时空,广泛开展实践体验和探究活动。

在教材中感受地方文化资源的地方很多,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中的第3个主题《快乐过新年》,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4个主题《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些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不同地方的风俗,培养学生对习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初步认识。教学此类课文时就可以结合地方文化习俗,结合学生自身经验,让学生了解本地传统节日风俗,并尝试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又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一单元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本地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鉴于本课目标,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工业园,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走进老街,感受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走进贾平凹老宅,感受家乡名人的传奇……

(二)借助地域文化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一节课中导入环节是决定课堂整体质量的重要开端,同时导入环节是否有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参与动力。而地域文化所包含的文化面十分广泛,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家乡文化的特色。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地域文化针对课程导入环节进行合理优化,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并在对家乡文化产生强烈好奇心的前提下,以更加饱满的活力与热情参与课程探索。

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在这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关注导入环节优化设计,针对之前所搜集的地域文化,将当地有一定代表性的节日习俗,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渗透给学生。也可以引导其根据自身的认知体验以及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储备,规范的参与到文化探索当中,分享自己在传统节日中的经历,以及在情感方面的认知与感悟,让学生对家乡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在家乡文化支撑下让其对课程的学习与探索产生较强的兴趣和动力。

(三)优选地域文化内容,丰富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的同时拓展教学资源,其中提升教学实效的首选资源是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高度契合,且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有效载体。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的相关内容时,则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通过有效配合,共同搜集家乡杰出人物的故事,整理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分析其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课程主题,从情感和精神品质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将家乡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积极学习杰出人物身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品格素养。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有效的进行交流与分享,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家乡人民更为热爱,对家乡的热土更为热爱,作为一名家乡人,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之下,了解家乡不平凡的过往,以家乡优秀人物为榜样,也能够立志为家乡作出贡献。

(四)开展地域文化实践,以活动促美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拓展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地域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探访古代文明》后,组织学生走进商洛市博物馆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商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民俗,敬佩先人的智慧;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后,组织学生走进烈士陵园,参观纪念馆、追寻红色足迹;学习《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后,研发亲子远足项目,利用节假日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远足,到丹江湿地公园、棣花古镇、仙鹅湖等家乡景点,欣赏家乡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同学之间的相互关心、团结互助、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依的美好画面,产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开展队员寻访身边党员、革命老兵活动,倾听老战士的娓娓陈述,感受硝烟弥漫的战场,升华情感,深刻体会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形成勿忘国耻、发奋读书、爱我中华的爱国意识。

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还可以扩展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养成。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的地域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有效培养,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能促使学生对故土具有深厚的情感,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张丽菊.地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45-46.

[2] 庄培芳.泉州地域特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4):40-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