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裴长盛 安宁 路浩
  
山海经
2022年32期
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化交流中不断深入发展的意识形态,是中华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视察时指出,中国人民是万众一心,百战百胜,前途是美好的,我们的下一个世纪的奋斗目标必将胜利地完成,我们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本文立足新时代,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战、建设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等多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及各族民众的共同努力。学校是人才的重要基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国家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伟大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国家的振兴,不仅要有物质上的支持,更要有心理上的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将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支柱。通过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深化大学生对爱国的认识,树立民族团结的价值观,树立民族自豪感,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定不移地担负起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对56个民族如一颗石榴般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深刻理解,一同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家的各项优惠措施使人们生活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山地和边境地区,受各种历史和实际条件的制约,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一以贯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住国家统一和发展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了全面小康,实现了城乡居民的整体富裕。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的见证者和奋斗者,是我们民族振兴的新生力量必须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国家统一观念,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自觉肩负民族振兴的责任。

二、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探讨,能有效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培育树立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首先,从课程的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团结精神有机融入相关专题内容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讲话作为理论基础。其次,从教育方式上,将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他们的兴趣相联系,提升学习实效性。再者,可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构建新的网络环境,构建新的思想文化阵地,让思想政治课程紧跟时代发展方向,激发学生情感共振,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最后,在实践活动方面,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1]。

(二)建立健全高校的共同体意识保障机制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培育保障体系,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意识培养科学化和完备程度的关键。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的培养体系。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需要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治理、制度政策等多方力量,全面学科视野,多元研究主体,多样化人才培养,学科融合育人,实施多学科交叉培育,真正实现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培育共同体意识。二是要完善教学监督体系。加强大学生的精神培养,构建和完善的监管和保证制度,是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合理化的必要条件。要强化师资培训,增加教育经费,制订培训严要求、高标准,制订培训评价和考评制度,三是要完善评价体系。高等学校要通过制订培养评价工作规范、构建培养评价信息系统、健全培养评价工作机制科学有效地获得评价结果、对培养状况进行正确评价、为后续工作开展指明方向[2]。

(三)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开展教育内容

坚持加强社会实践功能,与各级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携手,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实践载体,打造民族教育、社会实践、扶贫扶智并举的社会实践品牌,深入开展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挖掘地方特色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立足于“五个认同”的理念基础,与各学校进行校地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建立校地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人才需求和培养问题,加深校地合作层次,积极承办项目培训,将学校人才资源、教学资源转变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智力资源,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三、结语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中相互交流、支持、促进,共同造就我国辽阔的疆域,不断传承和创造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民族团结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李虹霏.新媒体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8):1-3.

[2]宋艺璇.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中北大学,2022.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1-GMD-007)。

作者简介:裴长盛(1990—),男,山西太原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