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教”改革背景下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现实价值及探索现状研究
摘要:在“三教”改革的整体性视阈下,探索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将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利用家风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保障大学语文育德育人功效,是落实《纲要》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改革实践。学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长时间研究,也对优秀家风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相互关系、融入现状及问题、融入对策等开展了广泛探索。但相关的专题性研究较少,在现状和问题研究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对策建议不够明确具体、可操作性不够强,有必要在下一步研究中加以改进拓展。
关键词:“三教”改革 优秀家风 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按照《纲要》要求承担着“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但是,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缺乏有效载体的瓶颈性问题,选好载体和课程切入点,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
一、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价值
在选择课程思政建设载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优秀家风的目标是育德育人,内容饱含人文精神和课程思政元素,教育方式注重潜移默化,与大学语文课程以及课程思政建设在目标、内容、方式上具有天然的互通共融性。因此,我们认为以优秀家风为载体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困境的有益探索。
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将在实现育德育人功效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下一代家庭建设者优秀家风潜质,为家庭代际和谐夯实基础,为社会长治久安提供家风保障。
因此,在“三教”改革的整体性视阈下,探索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将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利用家风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保障大学语文育德育人功效,是落实《纲要》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改革实践。
二、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探索现状
“三教”改革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根据课程特点,找准课程思政的载体和着力点。学界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长时间研究;也对优秀家风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相互关系,融入现状及问题,融入对策等开展了广泛探索。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学界普遍认为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育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傅瑶等,2021;齐晓琪,2020;张莹,2018)。但是,由于课程定位偏差、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其思政教育作用未有效发挥(张莹,2018;务楠等,2019),应当从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协同共育机制等方面着手改进(贾红莲等,2022;傅瑶等,2021;袁益梅,2020;李新,2019)。
(二)关于优秀家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探索
学界普遍认为优秀家风的融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效应。可以彰显文化底蕴、充实内容、丰富载体、创新方式、提升质量、改善环境、拓展平台等(饶欢,2020;温明,2019;滕苏苏,2018;曹雪琴,2017;史爱华,2016);优秀家风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健康人格、正确“三观”、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谢细玲,2022;景越,2021;阳慧,2020;程志杰等,2018;徐为结等,2017)。
(三)关于优秀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索
学界普遍认为优秀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目标、内容、方式上的耦合性。一是目标上的同向性。家风教育与高校思政育人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两者都是立足于以德育人的做人教育,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化教育,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相统一的教育(李留义等,2020;刘海芳,2018)。二是内容上的契合性。优秀家风蕴含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洪燕云、陈延斌,2019;刘海芳,2018;滕苏苏,2018;牟冬梅,2017)。三是方式上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理服人,家风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张星,2021),优秀家风中的说服引导、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典型示范、潜移默化等教育方式,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夏江敬等,2017)。
(四)关于优秀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索
学界普遍认为优秀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视程度、深入程度、系统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教师、学生对优秀家风及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饶欢,2020;覃娥,2019;郑琼,2017);二是深入程度不够,对优秀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举措、路径研究不足,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畅(乔兰等,2021;姜艳,2020;郑琼,2017);三是系统化程度不足,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宣传推广的体系化程度不高,家校社联动不足(乔兰等,2021;姜艳,2020;郭晓波,2020)。
(五)关于优秀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探索
学界普遍认为将优秀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多措并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提高教师优秀家风素养,强化师德教育、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王腾,2020;衡连伟,2019)。在融入途径方面,要使家风教育进入思政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思政公共平台等(宋忠发,2021;郭晓波,2020;洪燕云、陈延斌,2019;李立,2017),开展体验式、专题式、沉浸式教学(谢细玲,2022)。在体系构建方面,要建立物质保障、组织保障和考核保障机制(姜艳,2020),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等(洪缓缓,2021;衡连伟,2019;刘海芳,2018)。
三、结语
目前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优秀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为全面,形成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优秀家风作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天然载体的独特优势认识不足,尚无关于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研究。同时,在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中,现状和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对策建议不够明确具体、可操作性不够强。针对上述问题加以改进,以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以作为下一步探索的重要方向。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三教”改革视阈下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编号:GZ223070)。
作者简介:邹佩佚,女,汉族,(1987—),四川南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传统文化、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