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吴小敏
  
山海经
2022年34期
中共遂宁市委党校

摘要:高中阶段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期,此阶段的学生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处在重要阶段,此时产生的学习认知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重要的作用。高中生还要面临高考的挑战,在这个形势下,怎样统筹好思政教学与各学科发展的关系,促使高中学生充分成长,对高中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高中;课程思政;现状与困境

一、前言

课程思政是学校当前各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在高中学阶段,由于学生正面临着高考的重压,老师们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各专业课程的讲解与传授上,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而由于高中学生在自身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逐渐成形,易遭受外部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仅仅通过思政治课的教学并无法对高中学生造成相应的道德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高中课程思政实践现状以及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高中课程思政实践的现状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在教育中推进改革创新的关键手段,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将对于推进高中学生的全面成长、形成积极端正的“三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时期,许多高校的课程任务的设置中都有了“加强课程思政实践”这一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课程思政的开展并不顺利,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大部分人都仍然抱着“高考分数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的观点,于是就把教学资源、知识、精力等全部放到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中,对思政教育也不重视、不关注、不在乎,所以在思想教育课程中仅仅敷衍的介绍几句,而不能真正把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融合。学生自身的课业负担很大,所以身心负担也很大,几乎课堂上下的时间都放到了专业知识的背诵、记忆上,同时在传统的课堂方式下,他们对思政教学知识产生反感,当老师通过讲课的形式进行思想灌输后,更增加了他们的烦恼,对他们的身心也产生了不良的作用。

三、高中课程思政实践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实践重视度不足

当前大部分学校并不能系统地对课程思政管理工作做出布置与计划,以致在管理工作流程中出现很大的差别。有研究者经过调研后表明,接近一半的数学老师和学校学生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有部分老师甚至觉得“有专门的政治课程就够了,没必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只是个别老师曾进行过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而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总体情况也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情况,虽然工作口号很响亮,但对实际的关注程度却严重不足,在开展课程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能考虑到课程思政的基本指导理念,所以实施成效并不佳。

(二)教师大局观念不足

不少老师都觉得,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必须有专业的老师承担,把思政教学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来进行是不实际的,但更多的老师却觉得自己的课程内容是比较全面的、独立的,并带有一定严谨性和规范性,如果在其中添加其他的东西,会给自己的课堂造成不良的效果,会干扰教学正常进行,干扰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而经过实验我们就可以看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各种专业班级的协助,自然而然对学生们进行影响。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一定的大局观,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发展滞后,也没有根据自身的课程目标进行适当的调节与规范,思政教学与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也没有密切的结合,教师一般都是自我封闭、“各自为政”,进行着独立自主的工作,使得课程思政的实际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三)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尽管当前综合性教育政策已在我国各地实施,但在实际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们的主要关注点还是放在了分数上,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思政教育全面了解,对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即便学校统一作出了“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教师也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简单地进行如“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的教导,或是在讲解知识的时候问学生“大家从这里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高中生面临的压力很大,而文理科学生则在学习知识点方面存在着差距,因为文科学生必须了解大量的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把全部注意力和时间都放到了记笔记、总结知识点、背诵课本内容上,对于思政教育的知识并不感兴趣,更没精力去了解思政知识点,因为觉得背诵政治知识点就等于进行了思政教育,而思政教育上的知识也正是政治课程中最枯燥的知识点,所以对思政知识就会产生了潜意识的厌恶与反感情绪。而对理科学生而言,因为觉得自己学习的数理化知识点就已经足够了,“思政是文科学生该学的东西”,所以不愿意接触与掌握有关思政的政治知识点。另外,由于当前的中国校园和社区氛围比较复杂,很多不合适的价值观念传到了学生耳朵中,使得其收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学校和家庭中的价值观念教育缺失,部分毅力欠缺、能力不足的学生会对思政教育的内涵产生了质疑或者厌恶。

四、高中课程思政实践的对策

(一)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宣传

对课程思政教育概念认识的不全面也是妨碍教学事业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改善学校当前的教学局面,学校需要加大对课程思政教育概念的宣传普及,使老师和家长充分地认识到思政课程的实质,并在校园、家庭和社会范围内,着力进行思政教育科学价值观念系统的建设。各专业课程之间虽然有着自身对应的内容,但这些都是在人们成长历程中观念和活动所创造的结果,是人们对事物加以改变的表现,所以,课程教学的目的并非要我们背诵和记忆每一个改变事物的历程,而是要我们全面认识并传承人们在这种历程中的知识与观念。所以,各学科之间是彼此关联的,与思政教学之间也是相互和谐、一致的。

(二)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改革

思政教学的宗旨,其本质就是帮助学习者充分地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祖国、人与文化、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同时理解人们在与各种人际关系的交往活动中所体现的基本价值观,对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学会交往与创新的技巧。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将课程的目标由“分数”转移到“培养”上,提高他们的专业意识、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使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中真正懂得怎样在社会环境中良好的生活,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帮助,为保护自然而奋斗,为祖国和人类的成长与富强奠定坚定的力量。

(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

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思政教育课程结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原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了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老师需要加强其与各个学科间的关联度,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做好对课程和有关资料的整合搜集,以找出更重要的知识点,同时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平台等的优势,通过影视片段、社区实验、社会问题研究等,进一步丰富思想课程的表现形式,使学习者在社会各种情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切身的感受,并使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知识密切地关联,以适应当前情况和社会和学习者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更加符合我国特点的、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思政教育。

(四)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自身活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为了确保教师教学中思政育人原则的有效贯彻,老师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要以自己为指导标杆,利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形成潜意识的塑造,通过促进老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形成更密切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学生对老师言行的效仿而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老师也要多熟悉当代学生的知识、习性和兴趣,才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新思维、新手段、新技巧和新思想,并引导他们走出传统教材的束缚,把教育目光更多的放到了社会、民生问题、经济问题、环境等领域上,使他们对课程思政有了全新的体会,也才能更积极地投入课堂教学,从而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结语

当前应试教育正逐步被现代教育内容所代替,对学生的教育也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尚存在着较多问题,这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积极推动学校教育方式、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变,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政教学的应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寒梅.中学政治课程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4):37-43.

[2] 郑卉.中学政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J].华章,2014(17):314.

[3] 朱江龙.高中课程思政研究:以《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人生观教育为视角[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8:38.

[4] 刘堃静.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实效性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