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冯涛
  
山海经
2023年15期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本文研究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讨有效途径。研究揭示了跨学科教育与实践、产学合作与实践导向,以及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最后提出了总结和发展建议,为高职院校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新工科;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而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迅速崛起。产业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高职院校以及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意味着对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以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往往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产业需求。因此,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探索更加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环境。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经验。此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也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和实践,学生可以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研究高职院校的"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这种模式的设计、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旨在提出可行的改进策略和建议,以满足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现状和创新

在过去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创新型人才。这些研究提供了关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一些研究着眼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另一些研究则强调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项目和实习经验提供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培训。

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于高职院校“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的探讨仍然有限。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践层面,缺乏对于培养模式背后理论基础的深入探索。其次,关于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研究方法的使用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来评估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尽管与企业的合作被认为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强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综合考察高职院校“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将通过批判性分析现有研究,填补理论基础和实施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空白,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策略。此外,本研究还将重点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机制和实践经验,以促进更紧密的校与企业合作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真实工作环境的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些创新点,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以改进其“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批判性分析,探讨高职院校“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填补现有研究中的空白,并提出改进策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考察以及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这将为高职院校提供有益的指导,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创新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实施“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包括跨学科教育与实践、产学合作与实践导向,以及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等途径。这些途径相互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培养环境,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灵活运用这些途径,不断完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一)跨学科教育与实践

在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跨学科综合课程设置来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结合工程技术、管理学和创新思维等学科,设计课程内容既包括理论学习,也包括实践操作和项目实施。这样的综合课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二)产学合作与实践导向

为了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需求,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

教师是高职院校“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培养与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教师培养可以包括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其教学水平。此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非常重要。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项目成果、创新能力展示和综合素质评估等方面。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并激励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总结与建议

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新兴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实施“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加强学科整合与跨学科教育,鼓励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设计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化产学合作与实践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开展更多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教师培养与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尚峰.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3,11(01):29-31.

[2] 宋平,胡忠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3,446(10):53-56.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21年度一般课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工科’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021-30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