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课程思政与初中古诗文教学融合的策略探究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独特优势。初中古诗文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可以试着从加强思政教育,提升教师素养、更新教学手段、挖掘思政元素以及创新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入手,将课程思政与古诗文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古诗文教学;融合
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古诗文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于初中古诗文教学来说,就是要从古诗文中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情感上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思政教育
“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是育人的关键,这也是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展现”[3],初中古诗文教学思政教育能否真正落实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密切相关。然而目前还有部分语文教师或是缺乏思政教育的意识,“课堂教学存在‘只授业,不传道’的倾向”[4];或是对没能准确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理念,思政和教学 ‘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提升古诗文教学思政教育的效果。
首先,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比如举办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讲座和学习汇报,购买相关的学习资料,定期开展学习成果的交流会,使教师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思政教育教学的示范课,对语文教师思政教育教学设计加强指导,从而将思政教育与古诗文的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自身要有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政治理论和教育理念,但是对课程思政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文件精神上,而是要主动参阅相关资料,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将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使之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更新教学手段,突出价值引领
“古诗词教学中思想政治训练方式的不当,是教师固有的模范教学方式造成的。”[5]因此,为了让思政教育与古诗文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必须打破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古诗文教学方式
当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古诗文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渲染式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其中的人物,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唐雎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古诗文教学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隐性教育,不容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评价”[6],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将古诗文教学思政教育真正落实,还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知识竞赛、观影活动、实地参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古诗文背后的魅力,才能真正将古诗文蕴含的情感态度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例如《出师表》这篇课文,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资料,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我眼中的诸葛亮》这篇作文。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深入感受人物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吸收内化,最终外化为日常的言行举止。
三、挖掘思政元素,融合教学内容
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多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应该通过深挖古诗文的思政教育内涵来凸显价值导向,来实现文化浸润”[7],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单纯讲解课程内容,没有深入地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的准则等思政元素”[8],对课文的思想内涵缺乏深入的解读与思考;还有些教师没有把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忽略了作者生活时代与当今社会的差异。古诗文篇目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作者的生平思想挖掘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会让学生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补充写作背景,最后得出结论:作者在被贬后仍然能够在月色下流连忘返,表明他有着乐观豁达的胸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知道苏轼有乐观豁达的胸襟,但是却不知道这种胸襟从何而来,这不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想要深入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就需要联系他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既有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又有佛老思想的超然物外,所以苏轼能在几经贬谪后依然保持乐观豁达。从苏轼的思想出发,学生能够知道苏轼的乐观豁达从何处来,对他的这种人生态度能也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用这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去挖掘
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隐居田园的悠然闲适以及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诗人的这种态度受到不少古代文人的追捧,但是却并不提倡让中学生去学习。陶渊明选择归隐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改变社会的腐朽和官场的黑暗,所以他选择让自己远离尘世。但是归隐放在现代社会来看实际上带有消极意味。当前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一样,遇到看不惯却又无力改变的事情就选择归隐,那国家又该如何发展呢?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陶渊明的隐居行为在他那个时代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更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遇到不平之事也要有反抗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凸显思政目标,创新教学评价
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把考试作为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甚至唯一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只有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涉及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是否完成的内容。”[9]为了使古诗文教学更好地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必须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把思政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关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实践的发展过程和长期效果,关注程思政协同育人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全面、持久、稳定的影响。”[10]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地把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要明确语文教学评价的思政评价方向,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教师评价内容方面而言,除了原有的语文教学成绩评价以外,还可以把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目标的设置、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课文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的效果以及思政作业的布置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就学生评价内容方面而言,除了专业知识和考试成绩,还要将他们的思政教育的态度、语文课堂表现、日常生活表现、思想动向、思政作业完成情况等列入评价内容。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法,它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公正性、有效性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考试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评价的唯一方法。因此,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使得评价的结果尽可能客观、公正、全面。教育管理者应该广泛引进发展性评价法、过程性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意见征集、家访、谈话等多种形式,让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进来,共同对初中语文教学思政教育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举措,“是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11]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和价值观念,而且符合初中生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特点,在传递知识、培养语感、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承担起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任。将课程思政与初中古诗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3]丁洁,范丽娜,肖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No.305(05):109-115.
[4]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01):108-110.
[5]金鑫.课程思政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融合研究[D].鲁东大学,2021.
[6]韩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课程思政现状及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2.
[7]陈丽.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J].名师在线,2021(12):4-5.
[8]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9]莫莉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1.
[10] 张红伟,张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探赜[J].中国大学教学,2022,No.382(06):71-80.
[11]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