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发散性思维能够让个体表现出有创造力、敏锐性、积极性的良好学习状态,是初中生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断深入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与探讨,积极的在原本的教学上进行调整以将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打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既是培养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科,也由于这门学科与个体逻辑性的紧密关联,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些突出的影响力,而数学教学的高效、流畅开展,也与发散性思维息息相关。数学教师要把握数学与发散性思维培养间的联系,积极挖掘学科和教材中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素材,通过改变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方式,在推动教学质量升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和锻炼机会。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发散性的思维,能够对同一问题展开弥漫性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看待,以不同的方法思考、处理问题,取得多种问题的解答方案,以及从一个知识点顺利的引申、迁移至其他知识点。当我们如此去看待发散性思维时,也发现了伴随这些范围广阔、角度多样思考的,是足够去进行思维的扩散、多样的尝试的空间,而课堂的节奏的把握、教学环节的安排,这些都是由教师主导的,也需要教师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发散性的思考,并为锻炼这种思维提供充足的课堂空间。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以具有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观念推动施教采取策略上的改变,从学生促进学生思考的和数学能力成长的需求角度设计教学,打造有充足思考空间、有思维启发性的初中数学课堂,鼓励学生在有意、有计划的诱导下不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并在学生表现出积极尝试的态度和精彩的表现时,给予其适时的表扬和点评,不打压、挖苦学生的开放、发散思维,而是呵护学生大胆自由思考的自信,创造氛围良好的发散性思维成长环境。
二、善于挖掘“发散”素材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非只是将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特别是培养初期以及个体的思维不够开放大胆、关联意识和想象力不够丰富时,许多学生没有展开发散思考的头绪和能力,就需要教师主动出击,搭建思维发散的桥梁,将学生思维引导至更广阔的范围。数学课堂本身是一种很适合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空间,初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内容,每个大模块下的知识间,都是彼此能够形成关联、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的,能够使学生思维顺着一个知识点向外蔓延,这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十分有利。同样也是因为这些知识的逻辑关系展现清晰直白,对发散性思维的锻炼很容易被其本身的逻辑掩盖,所以教师要对每一单元、模块的知识点中蕴藏的发散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找准有关联知识间的“同”与“异”作为教学关键点,这正是组织起数学知识网络以及网络能够蔓延发展的重点所在,并在课堂上紧抓关键点施教,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注重基础教育
数学基础概念、运算解题技能的扎实落地,是一切发展教育的基础工作,无论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是其他教学提升练习,都需要学生牢固的知识技能做支撑,否则在思维发散中总会遇到无法向下继续思考、运算的门槛,就会导致不能保持流畅的思考,使发散思维处处碰壁,如此一来无论是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成效,还是思维培养过程中的自信心支撑,都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不是无依凭的,一个个数学知识正是思维发散的落脚点,而推动这种思维的锻炼,是在知识之间连线,让学生的思维顺着线在点与点上飞快穿梭。因此在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道路上,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将基础知识巩固的扎实流畅,并主动丰富初中生数学运算技巧,保障学生拥有的运算技巧能够辅助其思考的广阔角度的延伸探索,让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能够流畅和多角度的展开。
四、注重求异的教学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中,求异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求异思想的形成与树立,在对问题多途径解答的“异”中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发散意识与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施教的“度”,避免一次性将问题讲解的过深、将连贯知识间的关系描述的清楚,这样直接的知识输出让学生的思维无用武之地,就无法锻炼学生找准知识矛盾,整理知识框架的能力,从而影响发散性思维锻炼的机会。比起直接的输出,教师要将需要学生进一步掌握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提出问题推动思考,并伴随学生一步步的思考有针对性提出质疑,逼迫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延伸到与知识点相关的角落,将问题间的联系以自主的探索验证梳理清楚、理解吃透,以教学互动推动学生思维的发散延伸的体验与尝试,也是让学生熟悉熟练思维发散的逻辑方式和渠道。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讨论,尝试从全然不同的角度分析、解答问题,敢于突破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去思考,但要注意课堂的走向,避免学生盲目、不切实的追求刁钻、偏僻的解题角度和观点,帮助学生在有数学知识作为依凭的途径上进行思维发散。此外,在数学题的解答中,大力支持一题多解,也是推动学生思维更加灵活,锻炼发散思维的可行方式。只要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教学,学生在找准一个方向后思考就会停止,并在之后的相似问题解答中延续一种认为正确的方式求解,久之会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不易推动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解能够从需求上“强制”学生尝试多种思考方式,在对新解答途径的思考中,学生会联系更多知识点、运用多种解析和运算方式来完成任务,从而不自觉的提升知识的掌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发散性思维对数学学习、数学逻辑的形成、知识框架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将课堂作为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空间,教师要主动改变思想,使教学理念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需求相适应,带领学生灵活、机动的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能力在教师有意识的锻炼下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 尹其洲,代兴平.谈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Z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