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以电影《八佰》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影片《八佰》作为一部由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抗日题材电影,其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打动了观众。不仅是年度全球电影票房冠军。同时该影片还收获了海外观众的高度认同,总票房冲进澳洲前三,取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该电影配有英文字幕,目的是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其成功和恰当的字幕翻译是分不开的。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是广大电影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影字幕研究为其助力。20世纪九十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开始受到追捧,它为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本文将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电影《八佰》中具有文化内涵的中英文字幕,通过对比分析为字幕翻译评价标准做出丰富,从而助力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字幕;多模态话语分析;八佰
一、引言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第一道障碍便是语言翻译(贺卫华,2018)。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考虑到西方观众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英文字幕应当适度“落地”,以便让外国观众获得对影片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英文字幕也要恰当反映电影中的中国历史和故事,让中国文化走上国际舞台。语言学领域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理论阐述也日趋完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与运用近些年广受欢迎,尤其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电影字幕研究更是受到热烈追捧。2020年8年,历史战争片《八佰》以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为载体进行还原,展示了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抗击敌人的英勇豪壮。从上映开始,深受大众欢迎,获得很高票房。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对该影片的电影字幕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该影片的双语字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张德禄教授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体会双语字幕所反映的文化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提高对字幕的赏析能力,深刻感受电影字幕在呈现文化差异中的重要作用。
二、理论综述
“话语分析”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Zellig Harris)提出。其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它们分别是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20 世纪 90 年代,Kress&Van Leeuwen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和电影的相关研究理论建立了视觉语法的基本框架,创造了图像的三种意义,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2003 年,李战子首次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中国,我国自此开始了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随后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人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张德禄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总结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包括四个层面 :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其中文化层面是使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语境层面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以及话语方式这三个要素,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表达层面就是指媒体层面。
(一)文化层面
电影《八佰》是一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战争片,含有大量包括人名、地名和军队头衔在内的极具时代特色的专有名词。影片中的“八百壮士”来自五湖四海,讲着不同的方言,阴差阳错地汇聚在四行仓库,一起浴血奋战。而在苏州河另一侧的租界里,上到社会名流,下到贩夫走卒,如同看戏一样关注着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抗日保卫战。和“八百壮士”一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们也操着声调各异的口音。据此可知,这部影片字幕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方言大多简单直白、粗鄙易懂,包括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脏话、俗语和俚语。《八佰》还掺杂了戏剧传统文化元素,使用了许多具有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与历史典故。对于缺乏文化背景的目的语观众而言,这些富含中国特色的词汇很难得其深意,更不用说京剧和皮影戏所传递的传统文化精神。
《八佰》中的故事情节以淞沪会战为时代背景,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对外以声势为意称共800名官兵,故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即四行仓库保卫战,亦为整个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所以,台词中充满 20世纪40 年代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同时夹杂许多地方方言和中国特色词汇。这些独具特色的语言,借助于字幕向中国观众展示着历史文化,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
1.年代感词汇
影片中出现大量展示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特色的词汇,如“宪兵、团座、日军、东洋人、川军、湘军、东北军、支那军”等。其中,“日军”指日本军队,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民众和抗日军队对侵略军的简称,二战侵华日军总数达120万之多。该台词主要是和当时影片中的中国军人谢团长命令相结合,使中国观众更易理解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中国军人对侵略者的来源认知,即侵略者来自于何方。而在侵略者进行喊话的时候,又蔑称中国军人为支那军,这是对中国人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带有敌意和歧视,也从侧面体现出侵略者的残暴意图,以及对中国人民的轻视。在抗战年代,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各地抽调兵力支援上海,因此,电影当中士兵在互相交谈各自部属的时候,多次提及川军和湘军和东北军。这些词汇都是在当时时代下对各地士兵对所属部队的简称和互相代称。总之,年代感词汇结合影片的场景布置,如轰炸废墟、沙包、防御工事可以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通过保卫者和侵略者的相互称呼中,又可以明显体会到互相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
2.方言
影片中出现大量地方方言,这些方言词汇,隐性交代了各个角色的社会背景。《八佰》中的方言涵盖了中国很多省份,如湖北方言、江西方言、上海话、天津话、河南话、山东话、陕西话、客家话等,具体例如莫得一个、咋个样、掉脑壳、瓜怂、洗白、侬、撂下等。这些方言使观众在观看时更具代入感,能够快速拉近受众和影片的距离。电影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方言,实际上隐喻了这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全国人民协力同心一起抵御外来入侵,这种一致对外的团结是抗战走向胜利的根本。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方言的加入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时常能够收获不一样的艺术效果。以下是一些举例:
例1:报什么报,拉老子垫背,你个瓜怂。译文:Declare my ass, using me as a scapegoat. Pussy.1937年10月26日,四行仓库阻击战开始的前一天,最高指挥官谢晋元动员大家继续构筑防御工事。班长朱胜忠在巡视中碰到一群累得瘫倒在地的士兵,要求他们站起来列队并报自己的部队番号。贪生怕死的老铁却不肯站起,并说出了例1中的这句话。老铁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粗人,译文考虑到这一人物特点,使用一些俚语形象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和语气。“拉某人垫背”是汉语中的一个俗语,比喻“使别人为自己分担过失或罪责”,其译文采用scapegoat(替罪羊,代人受过者),既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也符合译入语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瓜怂”是陕甘地区的方言,表示某人是“傻蛋、笨货、胆小鬼”,带有讽刺意味和责备的语气,译文同样采用较为粗俗的俚语pussy(胆小鬼,懦夫),巧妙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2:逃兵,抓住要掉脑壳。译文:More like deserters!If they catch us we’re dead.例7这一句话显得很口语化。“掉脑壳”川渝地区的方言,意思为“死”。译者在翻译时,改变了原文中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根据目的语观众的习惯言简意赅地将原字幕的意思表达出来。此外,译者对整个句子的结构进行了改变,将后半段句子改为条件状语从句,表示一种可能性,带出了抵抗士兵们面临生死考验的矛盾心理,同时为后续情节的坚守落下反差伏笔,突出了他们担当民族大义的气节,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回味。
例3:你妈是慈禧太后,要啥有啥啊。译文:You think you’re the Empress’ daughter? You just get everything you want?影片中,一边日本人扬言在3个小时内拿下四行仓库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另一边张教授太太却因为楼上漏水还在和邻居争吵。慈禧太后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据说生活奢侈浪费。这里张太太使用“慈禧太后”这个文化意象,指“邻居肆意浪费,用水不加节制”。但对于外国观众来说,慈禧太后这个文化意象鲜为人知。对于“陌生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不同的民族情怀,译者应尽可能地用恰当的方法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介绍、移植到译文中去”(潘红,1999)。因此,译者将其译为empress(女皇)。有利于观众正确解读角色之间对话的信息输出。
3.中国特色词汇
作为中国本土电影,影片中出现许多中国特有的称谓、俗语和成语,例如“酒酿圆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喝西北风”、“等。这些词汇通常都是需要有中国文化的基础才能理解,以下是一些示例:
例1:赚不到钱,喝西北风呀?译文:Without his salary, how are we supposed to get by?该影片中,在壮士们抵抗日军的第一天,苏州河一侧激战正酣,而另一侧的租界却是歌舞升平。大学教师张教授在自家窗台上拿着望远镜观望隔岸的情况,而他的妻子张太太和其他三位阔太太在屋里边打麻将边聊生计过活的问题。“喝西北风”是汉语俗语,表示“没有东西吃,只能喝着寒风、空着肚子过日子”,形容“饥寒交迫的处境”。此处张太太的意思是“赚不到钱,我们可怎么生活呀”。译者采用短语get by(过日子), 准确地表达了原句的意义,并传递了原句的风格和感情色彩。
例2:专诸、要离是也。译文:They all are Zhuanzhu and Yaoli (assassins).分析:例1这一句台词是沪江堂的一个名叫“刀子”的勇士舍生送电话线时戏台老头的喃喃自语。“专诸”和“要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死士”,暗示着“刀子”舍生救国的伟大。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观众来说,这两个人名的音译令他们一头雾水。“assassins(刺客)”在西方文化中十分常见,职业刺客的起源为波斯人哈桑·萨巴赫创立的阿萨辛(Assassin)派,该组织主要负责对付政敌、实施暗杀等。译文以括号的形式对人名加以解释说明,不仅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人物的身份,同时亦能帮助他们理解像“刀子”这样的勇士的使命与命运。
(二)语境层面
本影片的情节设置主要以1937年的淞沪会战为时代背景,除了场景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复古的上海布景、人物服装从普通劳动大众的蓑衣、马褂,到社会名流中间盛行的体面中山装、再到抗日将士鲜明的国民军军服等极具年代感的生活用品外,各种背景如电线桩、黄包车、留音机等物品使观众的代入感和历史感受扑面而来。而且,在台词上也会选择一些带有20世纪40年代时代特色的词汇,与当时的语境紧密贴合,多模态为观众展示抗战年代军人们前赴后继的豪壮,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唤起他们和平年代下居安思危努力建设国家的思考。
(三)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意义层面主要观众是否理解了不同模态所表达的含义,并用自我表达的形式准确传递出来。形式层面主要考察观众通过何种形式与不同模态结合构建意义。《八佰》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岸与日本军队进行了一场殊死的较量。历史事实的呈现有赖于电影的叙事技巧,导演运用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总共构建了三个叙事空间:四行仓库内、苏州河对岸、空中蒸汽球,它们分别对应了三类人物:中国军人和日本将士、普通民众以及外国使团。这三个空间和三类人物互相交织,共同完成电影叙事空间的营造。他们之间存在着对立和冲突,也存在着正面的呼应与支持,电影的戏剧冲突即产生在这些对立冲突与应和支持之中。第一个冲突是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是整部电影的主要冲突。上海沦陷,南京政府想放弃上海,但又想留下一部分守军拼死守卫上海,从而为国际谈判留下余地。第二个冲突是四行仓库内强硬派与软弱派的冲突。一场战斗中如果仅刻画英雄,而没有懦弱者的衬托,那么这出戏中英雄的形象就不会显得那么高大。《八佰》鲜明地刻画了这两类人的冲突,有战士亦有逃兵,逃兵们惧怕战争,有的被直接枪毙,有的被迫走上战场。导演并没有一味贬低那些逃兵,而是真实还原了人的正常心理状态。第三个冲突是观战者与战斗双方的冲突。其中,观战者被安排在了可以看到整个战场的空中蒸汽球里。这是《八佰》叙事空间多元化的体现,水陆空三个空间同时在电影的影像空间中得以呈现。来自外国记者、国际观察团和日军的凝视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凝视”。它强调凝视主体对客体的权力压制,被认为是裹挟着权力、欲望、身份意识的观看。导演通过将国际观察团置于飞艇中这一空间设置直接外化了其对国民的身份压制。同时影片利用望远镜、枪支瞄准器等道具的主观镜头,增强了凝视的迫近感。
(四)表达层面
主要指媒体的表现状况,颜色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苏州河一边是凋敝灰暗的建筑,另一边是辉煌敞亮的商业区。这构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隐喻,即国际租界的繁华和沦陷区的破败,也隐喻了时代的矛盾氛围。白马作为电影最核心的意象,有着存在于不同语境下的多重意蕴。就其形象而言,白马圣洁的模样和顽强的生命力与满目疮痍的废墟形成对比,被赋予了希望的内涵。当八佰壮士撤离后,白马出乎意料地从四行仓库跑出,寓意着国之未亡、希望长存。同时,白马在战争中几经险境却不被打倒的情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相契合。作为与影片中反复提及的护国勇士赵子龙的坐骑同一品种的马,也蕴含了大丈夫当精忠报国的中华民族之志。而白马身披霞光而去,又在满身血迹中归来,以它的变化为节点,观众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反英雄化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谢晋元骑着白马与日军军官骑黑马对峙的情节还将白马的意象拓展成为正义的符号。在悲壮护旗鏖战后,导演安排了三段节奏紧凑的戏曲。第一次是见证民族大义后被触动的苏州河南岸戏班子为对岸演的《长板坡》,意味着民众的觉醒。第二次是李晨饰演的齐家铭拿着牺牲的端午为他修好的皮影唱赵子龙护国的故事。“家书提诸子,戏中告后生”的情节互文使这段情节的意蕴更为深刻,直面家国难两全的无奈和对抗战胜利的期许与决心。之所以前两段戏都围绕赵子龙展开,已通过齐家铭的台词告诉观众——“他护着国呢”。最后一回是老铁于阻击开始前抱着必死之志在楼顶唱的《定军山》,瓜怂终于成长为英雄。导演对三段戏的选取兼顾了精神内涵和流传广度的考虑,传统文化的运用使影片叙事上升到了民族性的高度,表达了国家危亡时刻中华民族共同御敌的凌云壮志与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本影片对应的字幕、场景、音乐也能完美搭配人物心理及肢体语言的含义,以多模态形式共同构建出完整的意义。
四、结语
《八佰》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不仅在于其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机制,还在于它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影片更具艺术性和文化戏剧性与思想性同在,是这部电影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选取电影《八佰》的中英对照字幕,以张德禄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为指导研究了字幕,分析影片是如何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将语言与其他模态相结合,共同构建完整的意义,使电影播放效果达到最佳。同时,可以给予更多电影工作者以启发,使他们了解字幕传达不是简单的文字呈现,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场景设置、演员肢体语言等,共同传递信息,让观众获得极致的观影感受。另外,通过本次探究,本人可以深刻体会到电影字幕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督促自己学好专业技能,在电影语言方面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贡献。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参考文献:
[1] 贺卫华.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以印度电影国际化为借鉴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05).
[2] 张莉,孙来麟.我国多模态话语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
[3] 李竺联.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J].今古文创,2021(25).
[4] 张卓馨,金奕彤.变译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八佰》为例[J].英语广场,2021(23).
[5] 刘一欣,张焕香.电影《八佰》字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探析[J].英语广场,2021(22).
[6] 茆博.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汉译英研究——以《八佰》为例[J].英语广场,2021(08).
[7] 张兴宇,胡嘉桂.多维叙事与影像隐喻: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艺术与文化呈现——以电影《八佰》为例[J].艺术教育,2021(03).
作者简介:王艮山(1995—),男,重庆市巫山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