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唐山抗震精神助推地方高校思政课的研究

曹妍
  
山海经
2022年24期
唐山师范学院

摘要: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夺取抗震的伟大胜利中铸就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它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是提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两者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将唐山抗震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要求,建设高校思政课课程的内在需求。因此在地方高校思政课中要在充实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三方面探索融入的路径。

关键词:唐山抗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式教学

一、唐山抗震精神的科学内涵

深入挖掘唐山抗震精神丰富内涵是弘扬、传承唐山抗震精神的重要前提,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精神动力。

(一)公而忘私

唐山抗震精神的核心是公而忘私,其本质上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原则。虽然毁灭性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唐山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是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唐山开展了有序的抗震救灾行动重建家园。广大党员时刻心系人民的利益,冲锋陷阵在一线,舍小家为大家,闪耀党性的光辉。唐山的抗震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鲜明本色。正是有这样的一支公字当头的硬核实力队伍,带动了更多普通群众克己奉公才铸就了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唐山抗唐震精神留下的精神财富充分印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又能提振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奋信心和决心。

(二)患难与共

患难与共精神是唐山抗震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凝聚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更是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多难涵养了中国人民共甘共苦、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团结传统。1976年唐山发生世界罕见级别的大地震后,全国上下火速支援唐山,上演着一幕幕中国式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唐山人民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勇敢直面困难,大家心连心、肩并肩共抗震。唐山抗震中的患难与共的精神是举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真实写照,谱写着团结就是力量的温暖。习总书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患难与共的团结力量是唐山人民战胜巨大困难挑战的重要原因,它也是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

(三)百折不挠

百折不挠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具体体现,体现了顽强奋斗的民族伟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正逢我国文革末期,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加之灾难惨重生命极度摧残。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不畏困难,奋力拼搏,忍受着亲人离世和家园坍塌的重创,以超强的毅力顽强拼搏进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地动山摇无所惧、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唐山人民凭借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创造了20世纪人类战胜大自然灾害的伟大奇迹。而如今唐山历经45年的不懈奋斗,于废墟中崛起现代化的新唐山,这是对百折不挠精神最好的诠释。

(四)勇往直前

勇往直前是唐山人民敢于负重前行,敢于争先,更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精神的重要体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将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当时,西方一些新闻媒体报道:“唐山从此从地球上被抹去”。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英雄的城市不但没有被灾难征服而是以意想不到的崭新面貌得以呈现。唐山历经“十年建设恢复、十年经济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十年展翅腾飞”创造了“唐山奇迹”。而这背后是具有不甘落后、勇于争先优良品格的英雄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谱写的中华民族奋斗史上壮丽的诗篇。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唐山如今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唐山抗震精神助推地方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克服艰难险阻,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支撑和动力作用。唐山抗震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人文底蕴影响、激励着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进一步弘扬唐山抗震精神是努力创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高校思政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夺取抗震的伟大胜利中铸就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唐山抗震精神为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加了可靠的现实确证,是地区开展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活教材。此外,唐山抗震救灾涌现的许多实例能够给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能量,从而增强“四个自信”的认同感,不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建设高校思政课课程的内在需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一阐述不仅强调了高校思政课本质要求,也明确了思政理论课的创新教学方式的趋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00”后的特点,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选择真正触动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使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唐山人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在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的经验和贡献意义更加重大。大地震摧毁了唐山有形的物质,却锻就了一个充满感恩情怀和团结有爱、无私奉献精神的市民群体——新唐山人”,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在需求。

三、唐山抗震精神助推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充实课堂教学

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手段,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理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政课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该课程是诠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理论魅力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其内容较为抽象,授课对象是追求个性、灵活性、创新性的“00”后,更需思政课教师在内容上的选取上经典且用心。在诠释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的基本原理时将唐山抗震精神融入会让大学生从实际生活的环境出发,以全新视角亲身感受理论的真理性。1976年在唐山发生的大地震是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但是经过45年的建设却创造了“唐山奇迹”,因此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避免了理论的抽象化和空洞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理论内容,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二)强化实践教学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观点,这一观点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指导方向。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生命力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更在于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意在给大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将课堂的实效性发挥到日常行为实践中。地域文化资源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具有便利性、灵活性的优势,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参观旧址、举办交流会、创建宣讲团、开展演讲比赛、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多看、多听、多说、多思、多悟,提高其综合素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切身感悟唐山抗震精神的科学内涵,汲取前行的力量,自觉将唐山抗震精神入脑入心,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民族的自信心。

(三)创新教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想要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探索多种方式加深大学生对唐山抗震精神内涵以及时代价值的理解,建构起唐山抗震精神与教材相关内容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增加有效内容的供给。当今的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他们生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网上网下思政课的最大合力。高校思政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建设唐山抗震主题材料阅读包、纪录片播放、讨论、讲授、雨课堂、学习通、vr实验室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乐,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思政政治理论。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还可以借助媒体让学生分组展示某专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不仅拉近思政课理论与学生的距离,也充分锻炼了大学生,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20(10).

[2] 习主席.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5.

[4] 张彦台.唐山抗震精神: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N].河北日报,2021-6-2.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张百新,王洪峰,张洪河.彰显“四个自信 ”的涅槃重生——唐山抗震 40 周年启示录[J].中国产经,2016(7):86-97.

[7]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1).

作者简介:曹妍(1988—),女,河北唐山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编号SQ2020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