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山海经》中的审美意识
摘要:《山海经》是一部记载着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美学等等学科的上古百科全书;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奇书之一,同时它也是一本极具神话色彩的“奇书”,书中用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神兽和异兽。在新时代的现在,强调文化自信,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山海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山海经》原著的研读,分析出其中的审美意识,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归纳,挖掘其美学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审美意识;美学价值
一、《山海经》内在价值
(一)《山海经》内容概述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古籍,但作者却至今是未解之谜,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山海经》并不是一时完成的,而是不断地在其中增加内容。文学评论家茅盾曾在《茅盾说神话》中说过:“《山海经》是一本怪书,既 非哲学,亦非文学,也不像地理,可是所含神话材料很多—几乎可说全部是神话; 这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可是作者亦 只把这些材料当作‘异闻’罢了”[1] 。从这段话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山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里面包含着地理、植物、动物、神话故事、美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有着太多的研究意义,无论是里面记载的文字还是插图包含了太多内容,尤其是书中插图的异兽形象千奇百怪,给人强烈的神秘气息值得我们探究。
(二)《山海经》内在价值
《山海经》的美学价值不容小觑,书中有很多的插图都描绘的栩栩如生,并加以神话色彩。《山海经》的插画中最为经典的便是蒋应镐和胡文焕两位,胡本更加突出人的特点而弱化了兽的特征,蒋本则将兽的特点描绘的更多。《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与西方不同,更多的保留了动物形象的原始性和淳朴的一面;而西方的表现的会更为夸张怪诞,比如说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等等。但正是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态书中的形象才会流传到现在,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新时代的现在,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能够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并且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独特性。
二、《山海经》中的审美意识
(一)自然环境对《山海经》审美意识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古人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山海经》中产生的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文化都是由当时特殊的自然环境融合而来的。原始时期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长期的积压之下,古人只能通过神话来抒发自己的情绪。从《山海经》神话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图腾也不难看出,华夏先民崇尚自然,信奉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精神倍感压抑的状态下,先民借助想象和夸张的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夸张化,从而创造了一个个拥有强大力量的神灵形象,这种“把功利和审美融为一体,对培育童年期的民族审美能力和审美感情,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神话中的神明形象都是古人对艺术的加工再创作,是对自身形象理想化的呈现,在《山海经》神话中,雷神的形象是人面龙身,古人在害怕雷鸣的同时又将掌控雷电的神明物化成人的形象并将其信奉。
这些人格化的神明是古人对自然畏惧和崇拜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古人的思维也逐渐觉醒,他们赋予自然人的思想,让《山海经》中的神明更加人格化,他们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强大的自然之力。《山海经》中所涉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正因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自身认知的限度使得古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充满着很多的疑问,但也同样的给古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
(二)思维意识对《山海经》审美意识的影响
古人的思维方式没有现在的我们怎么多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相对笨拙,他们用自身对外界的所见所感来进行实践得出结果,以现实中存在的事物为基础来对《山海经》中的神明异兽的形象进行加工与创造。古人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通常会以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己所认知到的来认识万物,外界的多样性也使得古人要借助自身的所见所感来去回答对世界的疑问。当时落后的科技生产力、简单的思维方式使得古人的思维逻辑性比较弱,古人的思维逻辑是非理性的、直观的,对《山海经》中异兽的形象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自然事物的加工创造是古人直觉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在《山海经》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山脉、珍宝、异兽等等都是对自然的一种再现,通过语言的加工描绘形成《山海经》特殊的、玄幻的自然环境。《山海经》中的自然事物的再现也充斥着个人情感,它体现出了古人的直觉思维方式,也反应了当时古人所崇敬的事物。最能表现这一点的就是古人对生命的渴望,在《山海经》中有许多人面蛇身的神明比如女娲,伏羲,因为蛇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生命力的象征,所以古人向蛇发出了对生命的祈愿。这些本人半兽的神明形象在现代美学范畴中被称为狞厉之美,与后世审美的阳刚美、阴柔美不同,《山海经》神话的“怪诞美”更类似于一种 “狞厉的美”的审美感受,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3]。”古人的直觉思维也奠定了《山海经》中的各种神明和异兽的形象的原始性和淳朴,也体现出了古代人民稚嫩的神话美学。
《山海经》作为上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巨作是中国神话故事的起源,它的审美特性对后世的文化、艺术都有很大的影响,《山海经》中以生为美的审美意识流传到后来成为了中国古典美学中以生为美的审美观念。《山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意识还在萌芽时期,审美意识还尚未成熟,它只是古人思维中的一点点模糊的审美感受。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着古人的生活,同样的也抑制了古人的逻辑思维,所以《山海经》中的审美意识主要由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古人的思维意识两方面所形成,书中大量的神明异兽都是古人通过自然万物的形象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融合而来的。《山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我们有着很深层次的意义,古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想象力的世界,流传至今我们更不能舍弃这样的经典,而应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将《山海经》这部经典之作带给到更多人,让它在我们的手中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刘捷.山海经接受史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5.
[2] 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11.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