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越来越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接受更为广泛的语文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人物情节的构思特点打下坚实基础。整本书阅读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为:促使学生学习完整的故事情节、严谨的文章构思、丰富趣味的文章写作方法,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语文水平打下基础。本文将立足于中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简要探讨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意义;教学策略
阅读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位,可以丰富一个人的人生,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一)阅读活动多种多样
小学语文教师在中高年级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成长需求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思维。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快速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加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中。
(二)实现课内外双重阅读培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材是学生阅读的唯一素材。由于教材中的阅读量有限,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与数量,而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课内外阅读双重培养,为学生拓展了阅读机会,提升了阅读量。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在完成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完整的阅读体系。
二、当前小学语文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当前依旧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听与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更多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说教。课堂氛围相对沉闷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部分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阅读内容,阅读效率难以提高。
(二)学生缺乏主动性。从当前整本书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实施的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教师依旧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较为被动,在教师一味地灌输下,学生难以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依旧以被动状态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如此一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依旧很高,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难以提升教学效率。
(三)阅读氛围沉闷。缺乏沟通交流在整本书阅读模式下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掌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从当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课堂都存在缺乏沟通交流的情况,使得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作用与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最终的阅读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1]。
(四)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效率难以提升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分析来看,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采用精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内容。这种阅读方法主要针对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并不适用于整本书阅读模式。由于阅读方法缺乏科学性,影响学生的阅读思维与阅读能力提升,学生习惯于对素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进行逐一阅读与欣赏。使得整本书阅读效率十分低下,不但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阅读效果也并不理想。
三、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课内阅读为主,且需要小学生回答问题、书写读后感等,在任务驱动下,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忽略了,应付的心理占据主导地位,导致阅读效率较低。而整本书阅读主要以课外素材为主,小学生的阅读时间也多在课外,他们可以自主安排阅读内容和进度,在阅读中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性,这能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掌握更多阅读知识与内容。
(二)训练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单篇文章时,小学生只需要掌握单一的阅读方式,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自主意识的参与较少,阅读兴致不高。而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任务、内容、需要等的不同,有时需要小学生精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有时则只需要他们略读,理解即可。在多种阅读方式下,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可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促使他们在阅读内容更为庞大、节奏变化幅度更大的复杂文章时,做到有的放矢[2]。
(三)养成学生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教小学生阅读整本书,那习惯怎么养成呢?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明确的阅读计划,常常是想到哪里读哪里,无法保证阅读效果。而整本书阅读篇幅更长,阅读时间跨度更大,需要小学生合理规划,并长期坚持,才能顺利读完整本书,进而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拓展学生阅读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方式使得知识的碎片化程度逐渐加重,小学生在阅读中,浮躁心理较为严重,无法静下心来思考和探究,最终使得阅读浮于表面,收获较少。而整本书阅读,能使小学生感受作者的创作背景、思维、情感等,接受知识的沐浴,进而可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在拓展他们阅读面的同时,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
从古到今,从国外读物到中国名著,书籍众多,数不胜数,每个人哪怕是用尽一生的时间,也只能阅读数量有限的书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时间更是有限,因此教师要在保证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给学生选择适当的篇目,并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既要保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及写作水平。
例如:在开展《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这是新的语文教材的推荐阅读书目,而且是一部社会学研究专著,许多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文本。教师在教学中将整本书划分为四个阅读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重刊序言”“后记”“附录”和 1-3 章;第二课时学习 4-8 章;第三课时学习9-11章;第四课时学习12-14章。然后根据四个课时不同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整理出“乡土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感受费孝通身上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该书的阅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通过教学,教师教会了学生阅读社会科学文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梳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注重方法指导,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丰富,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相对薄弱,需要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因此,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时,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将略读、精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避免学生进行无效阅读。例如,在阅读一本书之前,教师先指导学生浏览封面、标题和序言,让学生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和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3]。针对这本书的导读和目录等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利用书籍目录进行内容检索,提高阅读效率,也可以从目录中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快速阅读,通过阅读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而针对细节描写的内容,则需要采取精读的方式,或圈点批注,或做摘要,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保障阅读质量。
(三)精选阅读内容,促进深度阅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中,精选阅读书籍是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第一步。对整本书的阅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拿一本书进行阅读,而是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去读,让整本书阅读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精选阅读书籍和阅读内容,让学生能够阅读合适的书籍,促进深度阅读。在选择阅读书籍时,首先,要考虑书籍的文学价值及其展现的价值观。选择经典作品阅读,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与大师对话,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其次,选择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书籍。在选择书籍时,要结合课程理念和语文教材内容,充分考虑所选书籍是否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同步,是否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最后,要考虑内容、体裁的多元化。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既要阅读古典名著,又要阅读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既要选择诗歌、散文阅读,又要选择小说、戏剧阅读。只有选择多元化的书籍,才能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整本书阅读才能助力教师的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才更有意义。
(四)引入趣味悬念,增强阅读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极易被“悬念”吸引。因此,在小学阶段,“悬念”是增强学生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愿意深入阅读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趣味化的悬念设置,学生愿意探究故事的发展过程,同时更加愿意了解整本书的精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整本书的故事内容,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引入趣味悬念,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捕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为例,童话世界是学生眼中神奇而特殊的世界,童话故事里面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童话类书籍的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引入趣味悬念。比如,带领学生阅读《绿野仙踪》整本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悬念:“稻草人是由什么做成的呢?”“像人一样的稻草人能不能真的讲话呢?”通过稻草人的悬念设置,学生会非常好奇稻草人到底会不会讲话,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好奇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展开阅读,寻找关于稻草人的故事。有效的悬念引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能够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
(五)开放阅读策略,鼓励阅读个性化
阅读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不同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应当是不同的,因此有效的阅读过程不应该有过于固定规范的框架束缚。而开放式的阅读策略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性,以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开展整本书阅读,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开放式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展整本书阅读[5]。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中,寓言故事是民间故事的集合,是口口相传的人文精神的缩影,其中蕴含着无数发人深省的道理。而学生的个性多样,喜好的故事也较为不同,教师可以在寓言类故事的阅读教学中创新阅读策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制定寓言故事阅读方案。
(六)进行阅读总结,开展阅读点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课本中的节选课文,我们一般都会对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分析,而阅读整本书时,由于信息量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做好标注。读到比较重要的部分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标注,并摘抄文章中典范的词句。完成整本书阅读以后,要写作阅读感悟或评论文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互动,让大家互相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点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想。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交流中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郑国民认为,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反复阅读,每读一遍,应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者阅览,阅读时要记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探索或研究心得。教师还应在阅读结束后组织阅读点评,挑选几篇写得比较好的读后感,在全班进行交流,以此拓展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书籍的类型让学生写一篇相关的作文,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稳步塑造,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根据网上学习平台与同学高效分享、交流、探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深刻体会一部作品中为了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或者突出某个人的特点会采取哪些方法,以助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兴趣,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整本书阅读素材,将课上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协调起来。为学生营造交流分享互动的阅读环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梁作玲.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探究与实践[J].吉林教育,2020(42).
[2]南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宁夏教育,2020(10).
[3] 罗伟康.小学语文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21(1):10-12.
[4] 何晓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0-22.
[5] 赵苑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0.
[6] 陈伟清.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 (下旬刊),2019(6).
作者简介:应珊(1975—,女,黄陂人,本科,专技八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