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试论中国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内涵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家园。中国琴棋书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志存高远”的审美情趣、“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气韵生动”的意境之美等深刻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传统;琴棋书画;文化内涵
一、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世界合一无外的境界是于人的自然行为化为礼行,自然秩序化为道德秩序才是一个圆成的世界,而此圆成则是有待于人文活动的点化而后成的。因此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曰为“人文化成”,或曰为“文化”。
中国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汉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区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家园。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在的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在的政治实践,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人格模式,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稷苍生的家国情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些“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这种精神境界,在铸造民族精神品格方面,有着持久的影响,对志士仁人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二)“自强不息”的力行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实现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且在《易传》里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非常注重入世,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个人道德理想的最好境界是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身体力行,言行合一,因此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伪装欺世的行为,是“德之贼也”。中国文人在入世经世上,主张自强不息,立功成器。儒家要求每个人都要以天下为己任,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入世品格和刚毅精神,才激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
(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截然分离的对立物,人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是互为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焉。”这些都是把“人”视为与天地自然互为依存的重要实体。《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是强调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
(四)“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
中国古人对真理的追求,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屈原是中华民族探索追求真理的典型代表,为了心中的美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被谗遭放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依然不改心中的理想信念。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为了恢复周礼,实行仁政,修行十四年,带领弟子数十人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宣扬仁义、德政,但都给予冷遇。在周游列国期间,遭遇险境,忍饥挨饿,差点丢失性命,却坚守本心,“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一生积极追求真理,其百折不挠的毅力,拼搏奋斗的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三、中国传统琴棋书画文化
(一)中国传统古琴文化
琴,又称瑶琴、七弦琴。为了区别现代其他乐器,称之为“古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其地位最崇高,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哲学,被中国传统艺术“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都是弹古琴高手,比如孔子、蔡邕、嵇康、李白等。孔子创办私学把古琴列为六艺之一。《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中国传统棋文化
棋者,弈也。下棋者,艺也。博弈中国传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熏陶着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棋类有围棋和象棋两种,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娱乐游戏。“弈”中的恬淡、风雅、机智、释然和中国的军事、哲学、文化、艺术相结合,黑白之间,楚汉之界,棋艺带来的启迪和顿悟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融合,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多特点,方寸棋盘,蕴含着大格局,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精神,振奋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
(三)中国传统书法文化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中国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它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与行书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今天的文字。书法家凭借汉字字形结构,运用中国特有的毛笔、黑墨和纸张,营造出无与伦比的风姿神韵。中国书法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书法名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晋代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钟繇。“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有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张旭等,颜真卿的代表作《祭侄文稿》被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张旭的草书如骏马奔驰,似飞流直下,跌宕多姿,被誉为“狂草”;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其中苏轼的书法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他的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四)中国传统国画文化
中国国画主要指用毛笔蘸水、墨、彩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中国国画题材分为传神写照的人物画、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意味隽永的花鸟画三大科。中国画分为这三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即宇宙与人生的三个方面的关系: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所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类、自然、社会以及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文化、道德、艺术等方面的认知。
四、中国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志存高远”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琴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个人修养的一种工具,它和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精神、气节、操守连在一起。孔子“无故不撤琴瑟”,他一生就是用古琴来弦歌教化人生。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嵇康,外貌风度卓然超群,“凛凛寒松,高拔清俊”,站立时“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醉倒时“巍峨若玉山之将崩”,他的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正是古琴的精神。他被钟会陷害,司马昭判了死刑,三千学生赶到刑场为他送行,他淡定如若“索琴而弹”,弹完后,只是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他的志存高远,有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魅力,不为金钱,不惧权贵,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可以舍生赴义的独立精神一直为我们后人所敬仰。
中国绘画讲究“移生动质”,即寓兴。所谓寓兴,就是通过绘画,寄寓作者独特情感,利用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抒发自己高雅的志趣、情操与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内心的理想与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将超越尘俗的精神意趣完全融入静谧而又神秘的山水中,画意与诗情契合无间。郑燮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多用墨笔表现景物的清、劲、瘦、节,竹虽几株,兰仅几丛,寥寥几笔,但风骨独标,神情逼真,既是自然造物的艺术再现,又是思想与人品的写照。表现出他志存高远的审美情趣,体现他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淡泊名利的人格追求。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
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古琴和人文画都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的贴近,人和自然的不可分割,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当中微小、独立的存在。
中国的“古琴”具备修身养身、礼乐教化、天地之和的意义,古琴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一张古琴基本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琴身上有十三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代表着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七根弦,其中五根代表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并与金、木、水、火、土相对应,另两根代表一“文”和一“武”。一张古琴,从其形制上就包含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从现存古琴曲目中,超过半数以上的乐曲题目是与自然有关系,如《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广陵散》等。
中国古代绘画体现“山水滋生”的意境美,在山水之间,或苍松翠柏,或泉流石上,有一个小桥,桥上有个小小的人,夹着一张古琴;或山中水边有一座亭子,亭子里坐着一个小小的人在抚琴弹唱,舒适坦然,怡然自得。在这些意境深远的画面中,人虽然很小,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大自然带来了灵气,是自然的一部分。
(三)“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思想里和就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音乐是人类感悟精神世界,体验和丰富人生的一种方式。儒家哲学美学的核心是“尽善尽美”,即乐与仁的统一,其要义可以用“和”,即“和谐”一词概括。“乐言是言和也”(《荀子.儒效篇》);“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和”的音乐是和谐统一的音乐,“和”的社会即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社会,中和的音乐才是尽善尽美的音乐,是仁的流露与表现,是艺术与道德在最高境界中得到浑然融合一体。
(四)“气韵生动”的意境之美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衍生万物、生生不息的宇宙。“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中国书法的根本。中国书法对非质实而虚灵之气的摹拟,以浓淡枯实,周流运转的笔墨来表现,是我们民族立于世的文化现象。“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即书法的本体就是阴阳统一的“气”,书法创作的每一个步骤、环节、层次、方法充分体现“气”化万物的艺术生命力。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第一要义,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品论、赏析中国画的主要标准。元代杨维桢曰:“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作画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领悟。
参考文献:
[1] 曹金祥.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3(12):81-85.
[2] 田青.古琴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音乐学,2010(04).
[3]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 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9.
[5]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惠英(1979—),女,湖南洞口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