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秦海燕
  
山海经
2023年16期
河池学院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在各种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下呈现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弱化的现象。红色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形态,因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可通过课堂教学弘扬红色文化 、课外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发挥红色社团的引领作用等多种路径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少年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先进人物和普通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和创造的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传承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1]习近平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而且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非常重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青少年受到各种观念尤其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呈现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弱化的趋势。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因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凸显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运用红色文化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抵制错误的思想观念,培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一)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要使青少年坚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首先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思想信仰方面的主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传播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梦寐已久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今我们又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历史,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有利于坚定青少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的信念文化,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有共产主义信念。”[4]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建设中,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关键就是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在信息技术和文化多元化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影响下,部分青少年呈现理想信念淡化甚至庸俗化的现象,没有理想目标,或者即使有理想,但没有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气馁、退缩。理想信念不论是对个人的成长成才,还是社会的发展进步,都至关重要。青少年只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并坚定不移的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前途和希望。而通过加强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价值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追求崇高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如通过长征历史的了解和长征相关遗址的考察,让青少年感悟长征中表现的红军将士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通过重温红色经典,能振奋理想信念,激烈青少年为理想努力奋斗。

(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是培育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独特而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能推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红色文化遍布全国,全国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再现了党和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第二,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折射出来的甘于奉献、顽强奋斗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红色文化形式多样,既有有形的物质载体如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地、革命前辈用过的遗物等,又有无形的精神文化如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四)有利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增强“四个自信”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念交流碰撞,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样化特征。青少年又是西方意识形态战略重点渗透对象,西方敌对势力常常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媒介手段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使得青少年呈现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降低的现象,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严峻的形势。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颠覆”。[5]因此,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的渗透和影响是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青少年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增强“四个自信”,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

二、利用红色文化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对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可通过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课堂教学弘扬红色文化 、课外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发挥红色社团的引领作用等多种路径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一)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要发挥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首先需要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教育价值。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分布比较零散而且多在革命老区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加之以往关于红色文化的宣传不够广泛,导致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因此,要举全国之力,发挥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的力量,对分散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并通过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拓宽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通过搭建公益红色文化平台和组织实地参观等创新红色文化利用方式。各学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弘扬革命先烈、学习时代英雄等教育活动,通过讲座、媒体等多渠道宣传红色文化,引导青少年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多举并措营造红色文化校园氛围,以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时刻贴近、感受红色文化,发挥好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各学校要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如在中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图片、红色故事讲解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历史以及各阶层救亡图存的艰辛抗争历程;播放《伟大的历程》、《辉煌中国》等红色纪录片,讲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通过课程的方式加强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艰辛的抗争史,了解中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促使青少年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

以前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理论灌输,虽然有利于青少年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但单纯的理论灌输不利于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实际教育效果也大大降低。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把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参观考察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故居、纪念碑、烈士陵园以及举办红色征文比赛、校园红歌大赛、红色故事会、红色讲坛等一系列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往往吸引力更强、感染力更深、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能使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感的力量感染青少年,使青少年产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阵地。青少年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外,在课外也要自觉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纪念碑,重温红色经典等。习总书记尽管日理万机,但非常重视到革命老区的实践调研,先后到延安、西柏坡、沂蒙、兰考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并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为我们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做出了榜样和模范。

(四)发挥“红色社团”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青少年“红色社团”是以学习、研究、宣传、实践党的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理论社团的形象称呼,[6]如党史学社、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红色旅游协会、红色文化推广协会等。青少年“红色社团”是学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平台,社团骨干与学生群体联系密切,能结合所学理论,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对校园舆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对在校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而且“红色社团”作为第二课堂,还能弥补课堂理论说教的不足,通过开展寻党史、学党史、说党史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参考文献:

[1]贺彦凤,程守梅.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2.

[3]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薛琳.新时期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基于青少年红色理论社团的思考[J].学理论,201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池学院2021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编号:2021EA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秦海燕(1979—),女,广西桂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