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架上雕塑中“方与圆”

姜豪
  
山海经
2023年19期
西安美术学院

摘要:架上雕塑概念当代发生了许多变化,它和当代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新的面貌。本文从雕塑造型元素最基本的方形与圆形符号的技法风格到美学语言,深入分析其所代表的空间与形体造型艺术在传统雕塑和当代雕塑的应用形式。以方与圆为基本点,浅析架上雕塑中“方与圆”基本构成。

关键词:架上雕塑;方与圆;美学;空间;形体

一、架上雕塑中“方”与“圆”的关系

架上雕塑中方与圆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依存、影响、对立。“方”与“圆”作为一种雕塑本体语言依附于架上雕塑,在雕塑创作中巧妙的运用“方”与“圆”能突出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空间气场。

造型上“方”与“圆”语言兼容于技法风格之中,架上雕塑上利用“方”与“圆”表现形体来度量空间的维度。在技法上同时也讲究空间形体的对比来表现独特审美趣味。如北石窟寺165窟左侧骑象菩萨,菩萨与童子坐在大象背部,菩萨垂下童子跪坐,人物神态各不相同,而象静止于地;象相对于菩萨与童子属“静”主“方”,而菩萨与童子相对于象属“动”主“圆”。这种动态上主观意向的分割,对于强调语言性的架上雕塑来说,此中“方与圆”一目了然。在雕塑本体语言中,“方”与“圆”的动静节奏处理是架上雕塑表现语言之一。“圆而动,方而静,都是相对的”,在架上雕塑的“方与圆”中,利用“方”语言在节奏上相对于“圆”语言,把握两者相对静止、统一关系,在空间形体中“方”与“圆”相互 转 换,能使雕塑作品呈现巨大的视觉反差。在“方与圆”相互兼容的过程,方常常附属圆。对于圆的赞美还有古希腊美学作家,他这样说到:“一切立方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1]”。因此,架上雕塑中方与圆“主静贵动”的特征是“圆能统方”的审美体现。

二、架上雕塑中“方与圆”的具体表现方面

架上雕塑占有特定的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展现其多为视角,可以触觉感知,“方与圆”是架上雕塑对于本体语言的认知,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在架上雕塑的“方与圆”中,“对于空间认识我们可从实空间、虚空间、意向空间三方面进行理解,“实空间”即形体本身,“虚空间”即指物质形体之外的空间,意向空间则是虚实空间外的空间[2]”,不同的形体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对于空间形体的把握运用最多的是通过雕塑语言延伸方式来体现。首先从架上雕塑本身它取法来自于空间形体中的虚实表现,例如空间是在架上雕塑所蕴含虚实、动静、节奏等矛盾对立关系之中,其非常强调空间形体的整体性。

三、意向空间中的“方与圆”

意向空间即所对应的是虚实空间之外所形成的空间,让雕塑作品本身具备一定思维导向性,从而达到一定引导观者精神的目的。“艺术家具备用雕塑作品承载理念,通过展示与传达,让观者产生联想,使精神性因素在超时空中重新整合,从而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意向空间[2]”,比如吴为山雕塑作品《老子》,雕塑作品表现的是一位穿着袍服,上身前屈,下身柱立,神情似笑非笑的老者形象,雕塑空间形体处理以方入圆。他食指指天,左手曲拳向地,雕塑内部形成向内的凹空间,内部形体刻满篆书,在雕塑凹空间形体进行“方”的处理,这体现了老子“大方无隅”的内在人文思想,老子 《道德经》 四十一章记载,从而引出“大圆无隅”,大方无隅与大圆无隅的相互参差、交融、构成了至方至圆亦此亦彼的模糊美[3]。从雕塑作品意向空间层面上用“方与圆”的语言去表现,让雕塑作品从精神性因素在超时空中可以重新整合、传达与展示方可感知,“圆超越具象,由方入圆,即由表入深,方可入道;《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到,道法自然[4]””。作者通过作品空间形体与内容的巧妙统一,完美运用意向空间中的“方与圆”表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念。

四、虚实形体中的“方与圆”

“虚实”是架上雕塑形体表现至关重要的两个要素,在“虚”和“实”的形体关系中,“虚”难以捉摸具有不确定性、不完整、朦胧的形态,因此,主“变化”,属“圆”,而“实”已成定形相对完整清晰,主“确定”属“方”。从架上雕塑创作手法看,虚实形体中的“方与圆”语言呈现,通过“方与圆”变化,使架上雕塑在形 体空间中产生动静、节奏、疏密的对比关系,增强作品的视觉感。

滑田友说:“先方后圆,再方再圆。”在滑田友雕塑《农夫》中就有“方与圆”观念体现。雕塑作品《农夫》表现的是一位气定神闲年轻的农夫,农夫不是老年而是为青少年,手持锄头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人物重心在左腿右腿向前跨出半步。在架上雕塑形体空间的动静、节奏上,少年手中的锄头与其动态形成了强烈对比;前者少年手中锄头是已经成定形是确定的,是整个雕塑形体空间中实的部分,而后者少年农夫是不确定难以捉摸的形态,少年农夫是雕塑形体中虚的部分,整体雕塑虚实相生中呈现了“方与圆”。在雕塑作品《农夫》主体人物塑造吸收了南朝·画家谢赫《六法论》中“气韵”“骨法”理念思想。“气韵”体现在人物神韵,呈现雕塑的内在生命和精神,“骨法”所体现在雕塑由上到下力量美与形体浑厚饱满,而气韵相对骨法即是形体虚实关系。在雕塑整体造型中作者吸收佛造像中“圆”造型观念与审美旨趣,回到滑田友所说:“先方后圆,在方在圆”的观念,从其雕塑作品《农夫》在“方与圆”语言运用中感受到“圆能统方”的理念。

五、结论

架上雕塑空间形体中没有绝对的方和绝对的圆,空间形体均介于方圆转换之间,通过“方与圆”探索雕塑本体语言。在架上雕塑与“方与圆”关系中“圆而动,方而静,圆主动,方属静”;而在意向空间中“方与圆”表现在作者、作品、观众三者之间;在虚实空间中“方与圆”表现在在“虚”和“实”的形体关系中,“虚”难以捉摸具有不确定性、不完整、朦胧的形态,因此,主“变化”,属“圆”,而“实”已成定形相对完整清晰,主“确定”属“方”。

语言是雕塑表达的基础,对于架上雕塑,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著.三联书店,1957.

[2] 许正龙.雕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3.

[3] 王明居.周易方圆论[J].周易研究,1997(05).

[4] 唐芒果.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14(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