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党员一对一帮扶建档立卡(孤残)学生工作实践路径探索
——以成都大学电信学院为例
《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在教育部的全力推进下,各地各学校在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推进了以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和发放时间精准为重点的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要求各地各学校要全面、准确、及时地把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高校教师党员是高校师生的先锋力量,是“精准扶贫”在高校实践的主力军,是直接接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党员群体。在全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鼓励高校教师党员主动加入精准帮扶困难学生的队伍,帮助困难学生成长长才,实现教育扶贫,是教师党员群体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师党员提高自身育人水平的重要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全面推进高校资助育人”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管理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建立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明确指出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我们运用美国教育学者Arthur Chickering教育认同理论中的七种向量制定问卷,包括自我发展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认同能力、形成目标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从问卷能普遍反映出学生不会规划、害怕交际、没有目标,无法排解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产生于学生与自我的矛盾、有的产生于学生与社会的矛盾、有的产生于学生与家庭的矛盾、有的则来源于学生与学习生活的矛盾,这些问题与学生个体一样,充满差异化,要想解决必须要因人而助,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及其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具体的问题。
高校教师党员是高校师生的先锋力量,是“精准扶贫”在高校实践的主力军,是直接接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党员群体。鼓励高校教师党员主动加入精准帮扶困难学生的队伍,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扶贫,是教师党员群体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是在师风师德的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也是教师党员提高自身育人水平的重要体现,更充分体现了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所以本项目希望通过为困难学生一对一匹配教师党员进行帮扶,达到辅导员、班主任、一对一帮扶教师形成帮扶工作强大合力的效果。
我院通过开展党员教师与建档立卡学生结对子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三全育人体系,激发困难学生的内生动力,强化教师党员的育人能力,建立长效帮扶机制。由党员教师把专业能力与思政工作相结合,帮扶建档立卡(孤残)学生大学一年级起直至大四毕业。根据建档立卡(孤残)家庭学生受助情况调查问卷,从专业学习、个人发展、经济消费、发展目标、受助情况、面临压力、心理以及人际交往等需求方面入手,对学生需求“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实现精准帮扶。
党员教师主要是由以下5个方面开展:一是学业帮扶,充分发挥系部专业党员教师作用。对学生专业课的难点、疑点进行答疑解惑;与学生一同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式,细化当学期课程成绩目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二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背景。发掘学生个性优劣势,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作用,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情绪变化,正确引导,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每学期至少一次深入学生寝室,三次线下谈心谈话,一周一次的线上互动。如有帮扶学生心理异常及时上报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
三是加强日常随访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课余生活,丰富大学生活,及时关注其经济状况,杜绝网贷、骗贷等不良事件发生。
四是根据被帮扶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导其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运用教师党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优秀校友等社会力量为其提供经济援助和实习就业机会。在我院校友设立的“溪恩”奖学金中,优先考虑建档立卡同学受助,校友、教师也会优先向建档立卡同学自身特点推荐实习或工作单位。
五是在学生处的领导下,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党员选定一名帮扶对象家庭进行集体走访慰问。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成长背景,持续深入推进家校联系,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学校三全育人理念传递到困难学生及家庭,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
2021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困难学生的基本经济生活得到保障,但在专业技术、个人发展、生存能力上仍有较大的短板,以成都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全院有学生1600余人,2020-2021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00余人,占总人数的35%左右,而享受国家助学金学生有400余人,70%左右的困难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金的帮助,再加上 “奖、补、勤、减、贷、助” 大学生健全的多元资助体系以及校级资助、社会资助的支持,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早已满足。在第一期的项目中,我们以2019级的建档立卡学生为试点,开展了问卷调查,大部分同学都表明目前所受资助能改善生活,由此看来,经济困难不再是学生的主要困难原因,我们必须要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
第一期帮扶目标旨在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三全育人体系,激发困难学生的内生动力,强化教师党员的育人能力,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在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要改变或者是拓宽一个学生的成长路径需要花费大量一对一的帮助时间,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要摸清学生成长脉络,要把学生放在集体中去了解,也要观察他个体的行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帮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体现在沟通交流的点滴中,以及真诚的关怀中,在与党员教师和学生的聊天截图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屡获佳绩,甚至于在自己报名参赛时主动要求找帮扶老师作比赛指导老师;但还是有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与老师的交流中,这就需要全面观察学生是否存在厌学、社交障碍等问题,如果教师在帮扶过程中个既能将专业技能带给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竞赛,又能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把与学生沟通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班主任、学工办,与学工一起积极处理方可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在第二期的项目规划中,我们将大量加入发展型资助育人平台,在第一期的帮扶中,已帮助30余对建档立卡学生和党员教师成功结对,老师与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帮助学生规划该阶段目标。在第二期帮扶中,我们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以学长带队建立一个建档立卡学生数据平台,里面包含学生本年度学习成绩、思想动态、班级表现、获奖情况、院系活动参与度、老师评价等维度,描绘出一个学生的成长智慧画像。这个平台由学长指导建档立卡学生参与搭建,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学生专业技术多方向的学习;二是通过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学会组织协调,提高沟通效率,提升就业竞争力,达到增强自我认同的目的;三是本平台与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连通,家长只需要关注公众号点击公众账号选择平台,输入密码即可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一学期结束,通过公众账号再向家长发送学生年度学习报告,持续深入推进家校联系,建立家校桥梁,打通家校共同育人目的,最终实现自助育人内涵式发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