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山海经》的文学价值

平怡然
  
大丰媒体号
2022年8期
山东农业大学

摘要:《山海经》作为一部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在当代的地位是无法磨灭的一部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经典之一。例如,在这本书中,至少有一种丰富的民间现象,其中反映的许多民间信仰和文学价值都值得探索和解释。本文以思维方式的角度入手,从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神话传说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影响、原始人生观对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这些民间信仰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山海经》;信仰民俗;思维方式;文学价值

1引言

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不同,《山海经》的文章中无一不遍布神秘。身为一个华夏民族的一员,虽然很多时候都是我小时候所听,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长"和"山海经"一般,但我对这本书中奇怪而神秘的故事着迷。因身为一名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才有如此多的机会来近距离触碰到《山海经》中的故事。恰恰就是因为这理性的零距离接触,我观察到,虽然前人对《山海经》研究的关注启发了未来的研究者,但他们始终认为,前人的无尽努力被无数个角度来对文本中的民俗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却仅仅是片面化、还不够系统化。对于民间的信仰和习俗的解读,甚至对这些民间信仰和习俗的文学价值的探索,都让人们感到更加不满。本文试图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本中的民间信仰和民俗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初步阐释这些民间信仰和民俗的文学价值。

2《山海经》的性质剖析

《山海经》之所以被视为一部奇书,主要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多维的、全面的,这遍让它从始至终都存在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外表上十分的荒诞不羁,但从未被传统经典编纂;然而,它非凡的光辉让后人忽视了它的"脱离轨道"的特征,很难一代一代地放弃关注。前人对《山海经》的本质有着完全相反的理解,因此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山海经》进行了探究。在汉代,刘欣和王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习俗的编年史。东晋郭璞认为这本书是博物馆的一本书;在明代,胡应林认为它是古代和现代语言的祖先。毕渊、吴承志和郝亦兴将其解释为清代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我国现代作家鲁迅曾指出《山海经》是古代人们祭祀神灵的巫书典籍。而我国另一著名作家茅盾也对《山海经》情有独钟,他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包含了我们先祖丰富而奇丽想象的书籍。袁珂研究指出《山海经》是一部神话书籍,并且还包含了地理、动物等多种学科。钟敬文和李炳海两位先生分别从历史文化知识和部落文化的两个的角度来理解考察;扶永发认为,这是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滇西地形和地理的地理学著作。叶舒宪、萧兵和韩国的郑在书解释了现代性的意义,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性思想。刘宗迪认为,《海经》是一本古老的天文年记,将古代历法系统和中国空间观念两者相结合。赵长林将这本书的精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定位。首先从作者编纂此书的目的出发,他主张《山经》是一部民间“封禅书”,丰富的记载下世间一切山川,谱写出一份充满神话色彩的系统报告。其次,《山经》知识内容层面的立意是一部神佛宗教的地理作品,而记录祭祀所支持的宗教信仰和的宗族谱系著作是《海经》。马昌义在《山海经图》中通过比较阐述其中文化传承和写实方向,对这些古籍材料选择了意象和理论阐释。于此可见,有许多学者都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山海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中西医药、矿物学、生态学等不同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事实上,上述研究观点大多未能强化鲁迅的古老巫术论。孙志忠比较了巫术与神话从四个不同角度更深刻地肯定和诠释了论据。

3《山海经》的文学价值体现

3.1对后世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情怀的影响

《山海经》是中国文学中对上古神话体系以及上古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的百科全书,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上古世界的地图,地图利用各地的山和海的关系进行构建,并通过地形分布对各地神话人物进行了介绍,整本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各方神系及其特征与分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还包括上古战争等重大时间的叙述,诸神神系主要分布在蓬莱仙山、昆仑山等地。

由于山海经记载的很多远古神系居住的地方均有环境优美、居民寿命很长的特点,例如《大荒西经》曾提到过在轩辕之国即使是寿命不长的人也可以活到八百岁左右,历史上各朝代均对这些仙境十分向往,并有不少人为了探索仙境等付出巨大努力。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记》以武陵渔夫的视角展开,描述了从发现桃花源到离开再到二次寻找的奇妙经过,该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不受到阶级限制、没有压迫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桃花源中这种美好的生活与外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除了对现实的批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环境也是一种美好生活的写照。

曹植的“游仙”题材诗作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以游仙为题材的历史远早于三国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年代。比如郭璞的游仙诗流传到现代还尚存19首,包括了残篇9首。郭璞的《游仙诗》境界优美、意蕴深邃,被钟嵘评价为郭璞的“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这与郭璞的生平经历也是有紧密联系的。他所处的年代战乱频仍,他最初因身份原因在政治上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始终有志于仕途,这体现在他的诗作中,表面上写隐居高蹈,实际上反映的是自己仕途失意,而不是无意于官场;他实际表达的不是庄子那种逍遥,而是心怀天下的儒家思想。他的诗作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慨,寄托了自己极端失落、进退两难、苦闷之情等。

在唐代,诗仙李白著有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描写了李白在梦中到仙山一游,场景瑰丽变幻,奇离惝恍,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感慨深沉,李白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官场沉浮的感慨寄托于梦境里,抒发在现实诗词中,浪漫主义在这首诗歌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该诗对后续各类题材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其后的诗人中,李商隐、杜牧等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演绎了浪漫主义。

3.2对后世文学作品中思维塑造的影响

《上海经》对远古社会地理风貌和社会风俗等进行了记录,同时其对神话体系的描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人民对神话的创造、思维模式,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书中所记载的神话人物和神魔精怪也常常被后续的文学作品借鉴,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民众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对于《山海经》的神话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社会风俗和人民生活以及神魔精怪衍生出的具有不同意义的图腾崇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民族特有文化和主体意识的特点,往往也会被列为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山海经中记载的很多内容可能无法在目前的研究中得到确切答案或描绘出具体形象,也有部分文化理念和现代文化理念相冲突甚至无法被理解,但它所记载的庞大的远古社会体系仍对后续人民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独特魅力在历史长河中已尽数体现。

山海经对于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在早期文学创作中早已有体现。《天问》一诗由屈原所作,该诗问及天、地、人三方,作者通过天地、自然、人事等世间万物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大胆质疑以及对真理的探索。全诗第一部分对自然进行提问,先围绕世界起源、日月星辰等起问,交杂有关神话传说,再对山水发文,包括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第二部分提及历史事件,从“禹之力献功”开始,以夏代的历史事件最为详细。这其中可以清晰看到《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影子,通过《天问》中对于世间万物的无限探索,屈原再现了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思考,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底蕴,这种思维和探索精神在屈原所处的年代有超越时代局限的先进性。屈原所著《山鬼》是《楚辞·九歌》的第九首,民间传说中多将山鬼描写为精怪、女神、山神等形象,内容多蕴含离忧哀怨等情绪,屈原诗歌里的山鬼应该是以山神的形象展开描写。这也可以看到《山海经》对于诗文创作的的影响,它与以往思维的不同,将现实生活中的喜乐哀怒映射到神话传说中,进而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这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给大脑思维赋予新的活力,创造出与以往思维模式所能作出的不同的产物。

3.3对文学审美取向的影响

在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中总会塑造一些拥有先生后死再复生之类经历的形象,他们的故事可能细节上各不相同,有的生的部分并无详细描述,有的“死亡”可能并不是世俗意义的死亡,可能只是靠近死亡边缘或者是精神上的体现,在复生上则有更多的形式了,但他们都经过“死亡”的锤炼奠定了形象和性格。此类神在《山海经》中多有出现,尧帝下令祝融杀鲧,鲧受火烧丧命但从腹中取出了禹,体现了类似“凤凰涅槃”的原始生命观,这种生命观的核心是生生不息战斗不止,富有规律性。原始生命观以生命的互渗为基础,这种互渗需要一些关键时刻的催化,任何生命都会遭受磨难或魔难,这种磨难或魔难便是关键时刻,他们所呈现的结果并不消极,而是会锻炼出更能显示神明的新生命。这种形象在神话传说中还有很多,例如刑天虽头被斩断但用双乳当做眼睛肚脐当做嘴巴仍可作战、夸父想追逐太阳渴死在路上其拐杖却化为了桃林、炎帝最小的女儿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衔来石头和草木填海等等。

生命互渗在六朝志怪小说中也多有体现。例如晋代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三王墓》中,莫邪送铸剑被楚王发难杀死其儿子复仇;《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夫妇》中韩凭夫妇情深意切,死后化为根枝交错的树木,其上栖有一对鸳鸯,都是古人在著作中展现的生命的再生。无论是鲧腹生禹,还是精卫化鸟,亦或是梁祝化蝶,在初民神话思维支配下的生命观中,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事情。这种生命观作为集体无意识传递下来,存在于创作者和读者的意识中。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枕中记》、《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作品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出那种原始生命观的执着性。

其后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以及曹雪芹所著《红楼梦》等作品,均较好运用了这种原始生命观。《红楼梦》中较为突出采用了原始生命观这一思维逻辑之处在于贾宝玉,以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作为贾宝玉的前身,并将贾宝玉出生时所含通灵宝玉同贾宝玉、顽石建立起特殊的生命联系。

3.4对后世游记类文学作品的影响

《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两部分。顾名思义,山经主要对各大山系以及其地理位置和当地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会具体到山中水系及当地所产之物,海经主要对中原之外的地区进行记录,具体记述了不同国家的人文特征以及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整本《山海经》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华丽辞藻,但它在地理类书籍领域具有代表性意义,后世作品中也多见其踪影。

《徐霞客游记》一书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地理特征以及当地的民俗,也考证了多出地理遗址和特殊风貌,其中对湖泊和花草树木的记载均很详细。《徐霞客游记》中的湖泊不止以湖命名,名字变化多样,有湖、海、海子、池、塘、潭等,例如鄱阳湖、洱海、青海子、滇池、大塘、坪头潭等。除了名字,徐霞客也考察并记载了各地湖泊的水源、水量同季节年份关系以及湖泊间的地理特征等水文特征。徐霞客在云南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游历、足迹遍布很多地方,对滇中特别的花草树木有较多记载,他游至广西时,多在岩溶地貌的地区考察,土壤贫瘠,故虽然广西的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宜植物生长,种类丰富,也没有机会进行考察记载。

《水经注》由北纬晚期郦道元编写,共书有四十卷,是较为知名的中国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因其为《水经》注解而得名,但实际上该书是以《水经》作为撰写的大纲,对千余条河流进行记录,并记述了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遗迹等,如碑刻墨迹以及地方民谣,不仅是一本综合性地理著作,更是中国古代地理相关书籍中记载内容最全面和系统的,且该书辞藻优美,文笔清新自然,文学欣赏价值也很高。该书撰写时引用了大量文献,其中部分文献没能保存下来,但通过《水经注》后人可以略知一二,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在撰写时根据《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地理区域、地理概况、当地产物以及民俗等展开,同时相比山海经,它们的内容更加丰富,沿袭的过程中又为地理知识添砖加瓦,为后人的地理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4结论

作为我国最早一部文明典籍,山海经不仅仅是描写地理传奇的书籍,它更是一部百科书性质的书籍。涵括了人类知识财富的起源与传承,不仅仅事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所依靠的自然生态条件,将千百年累积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刻画其中。并且,《山海经》以其多维的、全面的内容,对后世浪漫主义情怀、文学审美取向、文学作品中思维塑造、游记类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后世文学体系的发展,并且还体现了我国文化精神的内涵和特点,为后世各种类型文学塑造提供了素材和母题。不仅如此,《山海经》还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所带来的文学价值是无法估计、极其珍贵的。

参考文献

[1]刘湘兰.论纬书《河图》与《山海经》之关系——兼谈《河图》的地学与文学价值[J].文艺研究,2015(2):8.

[2]廖群.《山海经》中的原始征兆信仰及其民俗学价值[J].民俗研究,2006(02):148-156.

[3]林佳锐.浅析中国变形神话及其文化价值r——以《山海经》为例[J].青年时代,2018,000(007):29-30.

[4]陈孟莹.谈谈《山海经》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屈原诗歌,《西游记》,《红楼梦》为例[J].北方文学:下(10):3.

[5]曾利君.新世纪中国小说的"山海风"——《山海经》与新世纪中国小说的文学想象[J].文学评论,2019(6):8.

[6]刘森.《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J].山海经:想象作文(下),2016(5):2.

[7]薛正英.论《山海经》神话英雄形象及文化精神[J].现代交际,2016(3):5.

[8]高畅,赵玉霞.试论《山海经》对汉代文赋创作的影响——以《天子游猎赋》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2):4.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