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背景下,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构建了应急救援联动系统,意在有效降低各类意外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运行的影响。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关于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在此,研究将从城市应急救援系统的建设需求出发,通过对现实需求的探讨和分析,解读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以及在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中,如何实现对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构建、设计与实现。这对于后续城市的整体发展以及市民的生活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技术;城市应急系统;通信技术
1.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建设需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无论是人流物流还是信息流贯穿生活始末,在城市的地上和地下高度集中。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还有各种事故与自然灾害,其破坏程度也在翌日剧增,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不难看出城市亟待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水平和能力,也是满足社会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整合城市资源,实施点面结合、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策略,将现有的各项资源进行综合整理,不断完善相应的救援指挥系统,让城市谨记救助系统更加统一高效,安全可靠,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现代化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重要条件。
2.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相对来说,我国的城市应急救援系统起步较晚,1986年开始构建公安系统,随后,火警、医疗、公路等系统相继建设。一些城市开通市长热线。但是由于各系统隶属部门不同、维护经费不同、指挥通信数据不能共享等诸多因素滞后联动:一是系统分立,服务单一,不利于联合行动,不能提供综合服务;二是除110、122、119和120外,其它系统设施简陋、功能有限;三是没有保障市政府领导管理和指挥的系统,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大型灾难;四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重复建设。国家已意识到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的重要性。1998年我国开始部署社会服务联合行动工作。2002年2月公安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出通知,要求110、122和120三者逐步实现联合行动。2002年5月,我国第一个城市救援联动中心在广西南宁建设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套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正式开通。其他一些城市也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实现高效、快速、准确的城市应急救援救助服务。
3.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建设
3.1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建设步骤
根据我国各大城市现有实际情况,系统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110、119、122和120的联动,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实现接警、指挥和行动统一的快速反应;第二阶段将防洪、防震、防空和水电气等市政设施抢修、安全生产、严重气象灾害等紧急或非紧急事件的处理纳入其中;第三阶段整合各应急救援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构建可靠的指挥通信保障平台逐步扩大系统范围。
首先是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救援资金进行比例提留,确保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现象,由中央财政统一支配。其次是在灾害救助基金的下拨过程中,现有的拨款程序由中央财政统一下拨到省级财政部门,再由省级部门下拨到地方财政,这样的拨款流程会延迟救援时机,要确保及时,必须要保证中央财政资金的直接分配,即特派员形式地对灾区直接补贴和救助,在突发事件来临之时,我们要保证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对其进行直接补助,而舍弃省级财政的缓解,做到迅速和直接。最后要明确规定款项的具体用途和方式,对其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同时,财政部门除了要保证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划拨资金之外,还要对其长期重建工作予以监督和管理,以保障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滥用、乱用。除了对款项予以定期检查和管理之外,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部门的不确定性资金使用予以严查。在重建工作完成以后更要对财政资金进行清缴,除了规定的财政支出之外,多余款项还继续打入财政基金库。由于在应急情况下,财政资金需求数量大,其职权分散到各职能部门,相对应的财政资金和财政支出更加分散。因此,应建立紧密联动机制,将分散的应急资金和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最大效用,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各部门应该及时向上级财政部门进行报送,是应急财政资金形成一个动态的追踪体系,方便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能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物尽其用。各职能部门之间也应当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对应急资金、物资、救援队伍进行统一协调。财政部监管局可以同时和驻地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商,搭建联防联控平台,形成统一指挥、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的应急管理机制。将主要领导人与具体执行人员确定下来,实行“双报告”工作制度,有主要领导问责制度,重要决策事项除了要向当地的各级党委、政府及时报告外,还应同步向当地的直接主管职能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
3.2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构成
参考国外的一些城市和广西南宁的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适应我国城市的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构成应包括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 CAD、地理信息系统 GIS、金盾网络数据库调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指挥通信平台、数据传输系统、语音记录系统、图像监控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自动车辆定位AVLS、移动通信车系统、联动中心安全系统和其它相关配套系统组成。地理信息系统 GIS 直观反映事件地点和相关信息,提供测距和最佳路线;数据库系统,包括数字地图、危险源分布数据库和专题预警数据库等数据库。其中还包括我国金盾网络数据库的调用;移动通信车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可实施现场指挥、现场图像采集与回传、无线网络补盲等;自动车辆定位 AVLS 利用 GPS 或者北斗定位系统标注应急救援车辆或者被监控车辆的确切位置。联动中心安全系统包括中心的安全广播、电视监控与报警、特殊消防、门禁、身份识别与管理、大楼防震和防爆等多个系统。
3.3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运行
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的运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报警:当需要紧急救助时,市民只需要拨打一个特服号码,即可与应急救援中心取得联系。b.接警:接警人员与求助者通话,自动识别求助者的号码及其所在的位置,处理后分类转到相应的处警席。c.处警:接到事件转接后,处警员查询资料,出台应对策略,并向相关联动单位发出相应指令,一旦遇到可触发启动公共突发事件预案的事件时,则可以启用城市紧急状态指挥室,由首长进行统一指挥。
3.4规范城市应急救援监督管理
因为危机预警制度缺少规范化、各部门权责不清等原因,导致我国应急救援事件危机预警管理工作操作性不强。要想提高预警制度的可操作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的制定层面,深入到应急救援事件的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握制度管理的主线,责任分配到各相关部门,具体到个人,这样就为制度的可操作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协作层面,制度的制定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有力配合。因此各部门要先对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才能做好各部门的有效配合。三是明确制度的执行者层面,一个制度往往会涉及很多部门和很多工作人员,会出现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的现象,为了保证制度高效执行,要明确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岗位具体的工作职责和权利,避免出现冗政,冗员的现象。四是制度的量化标准层面,评判一项制度执行的好坏,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进行考核,以此敦促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及其质量。五是建立奖惩机制层面,大多数工作者都存在自我约束和自我执行力方面的不足,因此工作执行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建立刚性的制度规范来进行约束,奖惩机制就是制度力度的保证;单凭思想上的教育而没有严肃态度对待工作中制定的各项执行标准,便会让制度流于形式。此外,对于工作中奖惩机制的鉴定,一定要设立书面化、格式化、标准化、客观化的奖惩依据,有利于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执行。六是制度的监督和落实层面,一个好的领导者已经让制度的实施成功了一半。管理者对制度的宏观把控、合理布局、监督实施是一项制度切实运行的关键所在,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制度在执行中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便需要有一个掌管大局的管理者对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善性的决策决定,保障制度施行的合理化、科学化,保证制度具有时效性。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状况检查和监督工作,将有助于增强各级资金运行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财政监督和审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一个常态化的监管机制,支持其在各个层次、跨地区进行监管,简化了其监督与审计的流程;其次,督促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监管机关充分利用本地区财政监管优势,构建“自主性”财务和应急监理工作机制。因为在应急性财政资金的运用中普遍存在多头接受、重复投入的现象,资金的运转也随着实际情况而灵活变化,因此需要对监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和合理清晰的制度构建与分工,做到不仅监管方式高效简洁不影响应急财政的拨付,又能保证监管不流于形式、形成科学合规合法的监督体系,以高效地发挥应急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中后期,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受灾地区人民及其群众不懈努力下,人民群众已经顺利地度过了危险期,开始了积极的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而在此关键阶段,由于资金量大、管理较为松懈,因此也极易出现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现象,更有甚者出现套用专项资金、挪用、贪污等违法乱纪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及时、清晰地向社会公布应急财政资金主要来源及具体支出方向,以此来提高政府应急财政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打造公开民主的政府形象,树立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二是对于应急财政资金的结余款项,审计部门应以此为线索进行详查,明确最终结余款的数额,上缴上级财政部门和中央。
4.结论
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是一个集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各系统有机互动为特点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城市应急救援联动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和通信系统,将治安、消防、卫生急救、交通和人防地下工程各种灾害事故等应急救援指挥与调度集成在一个管理体系中,通过共享指挥平台和基础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快速反应。遇紧急、突发、特殊事件,联动系统即成为城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统一的协调、指挥和调度中心。使市领导能快速获取信息正确决策,从而大大提高城市对应急救援事件的反应能力。因此更应该尽快调整支出结构,改事中、事后投入为主为事前预防,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前的预防性公告财政投入比例,这样才能降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所造成的危害程度、降低人民群众的危机感与生命财产损失。尤其在预警体系建设方面,需要充分提高技术投入、加大预警体系建设,以有效提高政府部门风险综合监测的管理水平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财政救济资金向预警板块的前移,增强了财政的主动预防功能,将政府应急管理从被动的“救济”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的“预防”角色,充分发挥财政的应急保障作用,形成真正的应急“防线”。应急救援联动系统可以有效打破目前多各指挥中心共存,无法准确具体及时下达指令的情况,有效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广利. 超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国内外典型模式分析与经验借鉴[J]. 科学发展,2022,(03):79-87.
[2]熊志军,孔晋华,张爱玲,潘文峥,刘建军,李建党,陈小利,桑逢云. 以安全之姿,护航古都高质量发展——河南省洛阳市城市安全发展侧记[J]. 中国安全生产,2021,16(11):24-37.
[3]贾肖辉,罗子娟,李双明. 突发事件城市群跨区域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研究现状[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1,7(05):303-308.
[4]张捷雷. 城市旅游安全救援体系的构建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63-67.
[5]罗红希. 论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以中山市为例[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S1):92-94.
[6]邢志祥,丁芙蓉. 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40(02):59-62.
[7]黄传英.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06):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