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徐小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农村正位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的根基。为扩大农村的营收额,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旅游项目,也对为乡村旅游项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振兴战略明确表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是以人才为主的,中职院校是输送乡村旅游人才的主要途径。当前的高职院校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内部人才培养结构,和国家出台的政策相对接,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因此,农村教育刻不容缓,农村人才结构必须得到改善。只有人才资源充足,乡村发展才能得到更有力地推动。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教育缺乏人才输送机制,旅游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乡村教育面临的主要危机,并详细介绍适合中职院校培养旅游项目人才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中职学校;旅游业;人才培养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与之共同发展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民众不再被物质需求所局限,开始追求于精神享受,导致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十九大召开期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要以农村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完善农村基础建设。而乡村旅游业发展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人才配置是产业取得辉煌的重要因素。为此,中职院校一定要把握住乡村战略所提供的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尽力为乡村旅游发展输送人才,让人才支撑乡村经济发展。但就当前的人才培养情况来说,人才培养战略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中职院校必须创新培养机制,积极为国家培养新型农民、新型旅游人才。随着人民对乡村旅游的热情日益高涨,人才将是引领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的旗帜,其为农村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南。
一、中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中职院校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发展,将各类专业划分得比较细致,业余专业能够定向满足市场需求。其还将培养目标划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是技术、管理和服务。在中职院校的不懈努力下,它为社会培养了不少的杰出人才。但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中职院校很难紧跟时代潮流,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再加上有些中职院校的赞助并不够,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培养方法较为传统,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与行业脱节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旅游这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涉及的内容较多,中职院校在开展培训计划时,必须详细讲述旅游、农业、扶贫和金融等学科的重点知识,这些学科关联性极强,联动性较高,凭很多中职学校的实力,很难培养出素质高、技术多的综合型人才。
中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方面,大多是以普适性人才为主,只集中在旅游方面,并没有细分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比如,在教育学生时,学校会以国家导游资格证书为首要培养目标,之后再从目标划分职业,专职培养景区讲解员。中职院校还会培养学生服务技能,而讲解的内容重点会选择酒店管理、高铁、航空和会务工作等方面开展,并没有重点介绍乡村旅游方面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没有重点划分。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没能和乡村振兴战略相接轨。所以,当前的中职院校必须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机制进行创新。
二、当前农村旅游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教育服务脱离乡村振兴实际需求
当前的旅游教育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是有很大差距的,主要的劣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旅游教育服务并没有强调实践作用,当前的目标还是以学生对口升学为主,倡导学生发展非农专业。乡村旅游教育和农村脱离了关系,旅游农村教育无法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无法给农村提供适配的人才,也无法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很多农村职业学校并没有因地制宜,创办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旅游教育服务功能,其一直在培养农业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知识,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乡村振兴战略关系不大,也无法促进农村人才队伍结构的转型。
(二)旅游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缺乏法制支持
农村旅游教育服务缺乏法治支持,就算有相关的法制,也无法保证条例的协同性。具体的劣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少有谈及农村教育的内容,而专项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法律法规更少,以至于农村教育服务功能极其落后,随意性较大,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专业不明确。第二,相关制度在确立时缺乏一致性。从现有的条例当中,很难发现有法律明确确立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参与主体的权力地位,甚至相关条例都没有确定农村教育的职责范围。这就导致农村旅游教育在执行制度时,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影响教育体制的改革。
(三)旅游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缺乏运行管理机制农村
旅游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项目,项目想要顺利运行,就得到有效机制的规范。然而,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管理体系还未完善,很多管理内容不全面,比如农村的教育资源形式单一,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政府对中职院校的专项经费较少,教育优惠政策不明确。并且,管理学校专项经费和教育优惠政策的部门类别不同,彼此之间会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导致农村教育管理形式很难集中,无法统筹利用资源。再从运行机制上来说,农村旅游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项目结构有多元化的特征,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政府,其实是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由于运行机制当前不具备协同性,各方力量的参与主动性并不积极。
三、中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校内培养模式创新
(一)确定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要专门确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充足的旅游人才后备力量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会更细致。在教育人才时,中职院校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新课改大背景,一定要促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的方向全面发展,并充分掌握旅游管理知识,兼具服务与管理能力。
(二)提升人才规格
中职院校的人才规格不能停留在过去,一定要有所提升。提升的重点,可放在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上,这是人才的培养关键。首先在素质方面,学生一定要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能够发自内心地认同旅游专业,热爱农村,愿意主动带领农村进步。其次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一定要注重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和社会能力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关键,只有其充分掌握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知识技能,他们才能适应乡村旅游岗位工作。最后在知识结构方面,中职院校应全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不应局限于某个专业。只有知识结构充沛,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三)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院校为培养人才设置的课程,应围绕预先设计的培养目标开展。并且在设置人才规格时,应该以乡村旅游主要任务为首要导向,建立健全课程开发体系。
(四)健全乡村旅游教育体系,发展产教融合机制
由于乡村旅游人才资源不充沛,旅游项目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若想提升旅游项目发展质量,政府需要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此机制适应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可侧面加大教育部门培养旅游人才的力度,完善城镇、乡村、学校之间的培养体系。当前的乡村旅游项目缺乏高学历、高能力的人才支撑,尤其是旅游业高水平的服务人员和开发人员。最好的改善计划就是乡村旅游企业和高校旅游专业相结合,强化学校和企业合作,加深城镇和乡村联系,为农村旅游业发展输送可靠人才。
(五)促使旅游人才采用多元化发展模式经营乡村旅游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的质量,乡村旅游应采用多元化经营发展方式。我国当前的经营主体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1个层面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第2个层面是以村集体经营为主,最后一个层面则是以社会经营为主。所以在培养乡村旅游人才时,中职院校可向人才输送风土人情,乡村文化,乡村历史和传统以及乡村建筑方面的知识。乡村旅游人才具备了充足的知识结构后,可充分掌握多元化经营的要点,深入研究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旅游模式,重新创新和规划农村旅游产业。所以在乡村旅游这一方面,只要旅游人才掌握了多元化经营发展方式,其就能为旅游项目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院校若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定要安排学生去校外进行乡村旅游实习。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中职学校还可建立实训基地会。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的实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学生的实习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实习了解农村旅游项目现状,了解岗位需求,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提供指导和发展方向。
(七)寻求多种途径
中职院校的乡村人才培养方式可通过多种途径得到提升,培养对象也不一定要局限在校内学生身上,还可以将从事乡村旅游项目的工作人员作为培养对象。当培养对象的范围扩大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中职院校实现多种途径人才培养的方式,就在于“送教下乡”,此做法可以为当地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理论指导,提升乡村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在于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展,而旅游项目的推动在于乡村旅游人才的支撑。所以国家想要进一步发挥乡村战略的优势,就得把重点放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上。中职院校是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关键场所,也是促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中职院校一定要把握住乡村战略所提供的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尽力为乡村旅游发展输送人才,让人才支撑乡村经济发展。在培养人才时,中职院校一定要稳抓稳打,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旅游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中职院校只要紧跟时代潮流,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对接,创新乡村旅游人才支撑体系,创建乡村教育旅游资源共享机制,就能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就能保证乡村旅游项目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伦茹.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
[2]陈文忠.提升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当代旅游,2019(08):68.
[3]邢艳.浅析中职学校特色旅游专业建设的价值[J].科技资讯,2019,17(18):157-158.
[4]随艳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探析[J].读写算,2018(02):194.
[5]孙茜雯. 中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王郁.中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2015(27):8.
[7]牛艳茹.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28.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一般课题“基于中职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乡村振兴服务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21-36-676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