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学前教育“五育并举”的路径探析
摘要: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社会对学前儿童成长成才的的理论实践也愈加丰富并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从相对传统的“托儿制”“耕读式”到如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既是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是教育体制的守正创新。当前,“五育并举”作为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仍存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思维守旧、方法过时,家园之间认识偏差以及“重智轻体疏德废美劳”等问题,故而在推动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道路上,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引导儿童身心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五育并举;创新
一、引言
新时代如何全面培养人才,“五育并举”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让孩子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进入幼儿园,教育就应该属于幼儿园。然而,家庭教育一直被忽视,但教育者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配合幼儿园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培养孩子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学前教育“五育并举”的实施意义
(一)满足儿童的实际需求,全面发展儿童的各项能力
“五育并举”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全面发展。五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离不开五育的辅助,同时五育也需要教育的形成,它们之间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彼此分离。对于身处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各项能力都尚未培养,包括心智与身体的发展都是不成熟的,无法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那么在学前教育中推行“五育并举”,不仅可以在孩子的学前阶段提升学习的发展,也可以使得儿童在生活管理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满足儿童的实际需求,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制度,促进幼儿园新型化育人体系
随着“五育并举”的加入,才使得学前教育可以更好地发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等,从而使幼儿园的教育体系全面改革,达到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管理体系。要想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将“五育并举”的观念运用到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中,实际落实学前教育。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多项能力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五育并举”的作用。
(三)学前教育“五育并举”的实施原则
学前教育要实现“五育并举”。首先,应该完善德育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实施方案,深化课程教育、文化教育、活动教育、实践教育、管理教育、协作教育。还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加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的基础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让孩子通过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在孩子心中播下“美”的种子。传统文化为儿童注入“中国魂”,培养“中国心”,体育活动为孩子塑造良好体魄的“中国体”。为了促进孩子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运动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可以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温暖、舒适、广阔的独立活动空间。在众多的户外运动活动中,体育活动因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而深受儿童的喜爱。体育游戏、亲子活动、儿童体操……幼儿园给了每个孩子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孩子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强对体育的兴趣。
三、学前教育“五育并举”的实施方案
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在教育中就受到了引导。孩子在这线良好的跑道上正常发育和生长,孩子也将终生受用。培育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要求,又是提高孩子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独立自信的关键方法与策略。同时,养成孩子优秀的行为习惯与养成良好教育态度既是促使儿童全面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培养儿童全面素养的重要因素。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就会在任何方面都有自己的看法,理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也减轻了幼师的教学压力。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从老师做起,认真规范生活的一点一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前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一环,对学前教育教师来说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孩子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也是为孩子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的关键。
(一)教师制定规则,提高教学水平为孩子“五育并举”奠定基础
教师要想促进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养成良好习惯出发,因此就要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借鉴优秀、先进教师的实践,在课堂上,孩子应该有组织和纪律,如果孩子有问题,喜欢思考,善于提问,老师就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问题,鼓励孩子多提问,这样既能提高老师的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
比如,孩子在上厕所时,一定要让孩子们勤洗手,不允许有插队的行为,对于那些不尊重老师或者违抗纪律的孩子,就是要给予相应的警告。孩子在上课时随意的移动椅子,老师必须让孩子给出移动椅子的原因,经过老师的允许才能移动椅子,老师只有这样做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并且老师必须把这一规则告诉孩子们,以此警告孩子的不当行为,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孩子们与别人之间的交流和行为,并且做好正确的规范。
(二)适当对孩子进行鼓励,培养孩子智、美发展
因为处于学前阶段的儿童没有成熟的心理,并且孩子们的注意力不会维持太久,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得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话。面对这种情况,学前教育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做好严格规矩,然后不断地鼓励孩子认真听讲,这样就会方便教师在规范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促进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当孩子们正在上下楼梯时,如果听从老师的教诲,慢慢的,有秩序的上下楼梯,老师就可以给予孩子们鼓励,并且微笑的表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当孩子们在图书馆安静地浏览书籍时,如果一个孩子发出了噪音,并且影响了其他孩子的阅读,那么老师就要给他一个警告,然后提醒他不要这样做,让孩子有集体意识。
(三)与家长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全面发展
让家长与孩子都加入到这些教育内容中。老师们也应该采取家长会的方式,使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全面地发挥作用。另外,学前教育老师也应该采取以书面形式定期地接触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养成与教育,这样父母和教师就可以随时地掌握孩子在园里和家中的行为习惯,以便于进一步地去培育孩子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孩子的整体素养水平。
四、总结
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五育并举”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理念,家园乃至社会各界应深刻把握“五育并举”的精神内涵,切实的阻断“重智轻体疏德废美劳”的“瘸腿教育”发展,扭转部分学前教育工作者“不敢为、不创新、不作为”的工作状态,推动学前教育在社会、家园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开花”,相信更加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观点的学前教育“五育并举”理念,能更好的引导促进孩子茁壮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显琴.浅谈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今古传奇:文化评论,2017(01):159.
[2]WANG Jia-xin. 学前儿童生活习惯的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 林区教学, 2019(2):3.
[3]马巧红;. 幼儿学前教育浅谈[C]// 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0.
[4] 芦薇.谈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7(17):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