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学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新课改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熟悉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思辨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小学生接触社会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很容易出现不良的思想观念,需要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引导学生,在保证道法学科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道法学科主要是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课程内容,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培养他们核心素养,不只是要让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还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知法守法、热爱祖国等品质。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取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创设生活情境,深化道德感悟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都是和小学生息息相关的,这门学科对学生道德观、世界观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有效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加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感悟,教师不能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敷衍了事,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深度参与到道法教学中。以《买东西的学问》教学为例,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消费意识,但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缺乏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这节课正好可以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购物经验,提问他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买东西,和谁去的买了哪些东西,在对话中导入课程内容,接着再创设情境:明天小明一家要去露营,需要到超市购买露营时的食物,需要大家帮助小明,提出购买食物时的注意事项。这一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快速激发起学生的跳跃思维,这时先不要让学生着急回答,而是在小组内先讨论交流自己的购物经验,为小明总结出购物的注意事项,再请学生分组说一说。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将生活认知转化为学科认知,形成深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感悟。
二、借助故事案例,培养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提出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还要通过法治教育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一定不能做的。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如果只是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用讲故事或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不合理的内容,边听故事边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思辨中形成法治观念。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只会一听而过,无法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所以,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判断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出示宪法中有关公民基本准则的内容,教师讲述故事:(1)小明的爸爸最近早出晚归,自己每天都没时间和把爸爸一起玩耍和看书了,听妈妈说是因为爸爸公司要求员工每天要工作满12小时,还取消了他们的节假日,并要求说加班是员工的义务不给加班费;(2)思思的姐姐刚大学毕业,但最近找工作一直都不顺利,原因是许多公司只招男性;(3)刚上六年级的小刚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写的文章,老师和朋友都为他感到高兴。可以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行为是否正确,涉及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等,在分析故事、案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利用课堂游戏,纠正不良习惯
小学生具有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容易被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符合学生在道法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在目前的小学道法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活动,但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时不够灵活,有些内容单凭学生学习、思考无法理解,需要借助师生互动实现。以《网络新世界》教学为例,现在的许多小学生都早早接触网络、沉迷网络游戏中,在本节课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安全上网,改正自己不良的网络习惯。首先,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对网络游戏的看法、是否认为网络游戏危害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等,再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编写一个有关小学生上网的小故事,请每个小组中选出学生来分别扮演上网的小学生、网络积极一面的扮演者和消极一面的扮演者,在游戏中将网络的作用拟人化,这样学生扮演中会主动思考网络带来的危害,使其他学生直观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学会该如何正确上网,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健康成长。这种游戏化教学能带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激发出了学生在道法教学中的自主性,帮助他们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核心素养
小学道法学科需要学生能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化、生活化的课程中提升道德素养。所以,教师不能只是讲述课本内容,要做好以课本为依据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也可以布置家庭实践作业,在课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践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道法综合素养。例如在《请到我的家乡来》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组织家乡小调查的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配活动任务,从家乡的风景、文化遗址、特色美食、特产、最可爱的人等方面展开调查,让学生自己构思如何通过趣味的方式将这些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这种活动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些小组会用情境演绎的方式表演家乡中著名人物的相关事迹,有些学生将家乡的风景画下来为大家介绍,还有些学生直接将家乡的美食带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边品鉴边了解,对家乡形成了浓浓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小学道法学科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需要让学生在实践和感悟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丰富、趣味的故事引发学生深思,在游戏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完成知识迁移,促进学生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妙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分析[J].新课程,2022(17):42.
[2]黄志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2):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