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原型”视角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塑造

周茗媛
  
大丰媒体号
2022年16期
南京艺术学院

摘要:近年来,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呼声高涨,不仅在舞蹈界享有一番盛名,创造舞剧观演新纪录和票房新纪录,成为中国舞剧中脱颖而出的一颗璀璨明星,甚至还在其他跨界领域赢得一片片掌声。“原型”理论是心理学家荣格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文学艺术作品批评中分析角色内在特质的重要理论依据。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研究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人物塑造,挖掘不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探讨人格面具掩盖下的真实自我,以及阴影下的自身,情绪的特质,可以让读者们以新的视角理解《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多类人物形象形成的独特心理学根源。

关键词:原型理论 人格面具 英雄原型

荣格认为,艺术作品为什么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于它表现了原型,通过史实与神话表现了幻觉和梦想。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讲述了一场革命烈士、一代英雄的战争。该舞剧是由上海歌舞团编创并出演的舞剧,讲述的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名中共党员李侠和妻子兰芬二人,从相识、协作、相知、相恋、相濡以沫,再到二人一起据守革命理想,一起坚守一个决心,互相至死不渝的步骤和过程。在上海的潜伏的生活中,他们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走在生死边缘,与中国共产党秘密的使用电波来传达军情;他们不忘初心,从未动摇过理念,在敌占区与敌军相互斗争,最终为了中国共产党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经典革命、爱国情怀和谍报气息味等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充分的表现了国家中的革命烈士们坚贞不渝的执着的追求,也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不卑不亢的爱国革命精神。

“原型”又称之为“原始意象”,是一种人类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本能驱动力。 荣格认为,生活中有多少典型环境,就有多少原型。他也在其著作中描绘过各种各样的原型,如巫术原型、死亡原型、再生原型、魔鬼原型、上帝原型等等。但荣格认为,不管有多少原型,对人类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莫过于四种:“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身”。

一、《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人物的基本原型解读

1. 人格面具的欺骗性

人格面具广义下,便是人类为更好融入或隐身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原有人格隐藏,戴上了更为合适的“面具”。荣格称之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必要的人格面具形成,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舞剧将解放战争时期明争暗斗、举步维艰的社会背景代入,在塑造人物原型时,着重表明每一个人似乎是表面上的身份与角色,但撕开伪装,便又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人物原型。身份、情绪、性格的双多重,造就了舞剧的跌宕起伏与丰富故事性。

车夫出场时,是一个大多数观众无法准确猜测是一个什么人格的人物,身着黑衣,一顶帽子遮盖住面部,佝偻着身子低声下气地招呼客人,在舞剧第一幕时,他如影子般,随时出现又随时离场,但在第二幕中,随着舞剧情节发展,作为中共华东局情报组联络员的身份暴露,便挺直腰板与恶势力斗争,演员以超高强的身体素质与精湛的技巧来表现这场激烈斗争,运用黄包车这一道具加持,舞者将一位有谋有智有力的人物显现出来,人格面具塑造便更加深刻。

兰芳,她是与丈夫同肩并行的温婉妻子,也是遇到困境时可以独当一面的坚强女子,在丈夫李侠被压力焦虑击垮时,她默默守候坐在他身旁为他舒缓情绪,在当柳妮娜猜测她的身份时,她处事不惊,做事滴水不漏,更当她知道自己处境危险时,尽管害怕恐惧,但依旧拿起枪面对敌人时,都表明了在不同情况下的人格面具塑造的重要性。

舞剧多次运用电梯这一元素,十分巧妙的将灯光作出了电梯上下行时的明暗变化,时秒的滴答声来暗示关系的明暗善恶,使观众从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当李侠一人进入电梯时,神情严肃整理着装,没有任务的不安使他焦灼,但电梯到达时,神情立刻从紧皱眉头到舒缓微笑,人物瞬间神情转换,将一名情报人员的随机应变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兰芳与裁缝店掌柜、员工以及星报报社新晋秘书柳妮娜同时走上电梯时,虽是一人为丈夫送饭,一人为新职业而来,两人为顾客制定服装,但仿佛每一个人的目的又不是那么简单。在李侠与柳妮娜还有摄影师同时走上电梯时,互相假意饱含笑意的寒暄与鞠躬在转身间就不见踪影,队形的快速变换表明人物都想要揣测与探究自己身边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表面所看到的样貌。

2.柳妮娜的阿尼姆斯特质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即"外貌",那么与之相对照,男性心灵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

在舞剧中,柳妮娜的原型特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双重人格面具的自由切换, 这种自由切换让柳妮娜更为符合国民党军统局上海站站长这一人物角色。二是适度发展的阿尼姆斯原型,勾勒出果敢强悍的 “男子气概”,从而具体化柳妮娜的人物性格;正是这两种原型特质,柳妮娜的女性形象也更为充实饱满。这两种原型影响着女性人格主体,赋予了崭新的男性色彩,并体现在舞蹈演员的动作肢体语言与服饰的各个方面。

阿尼姆斯具有正反两面。荣格认为,它在女性身上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强悍冷酷无情、邪恶与阴谋、强烈的占有欲与危机感、悲观易怒、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一名反派角色,为抓捕中共分子,柳妮娜装扮成星报报社新晋秘书,极力奉承对老板百依百顺,演员用大幅度的走路动作、鞠躬哈腰加上阿谀奉承的笑容塑造一个只知讨好上级对待他人笑嘻嘻的笑面虎形象。但当露出獠牙时,脱下之前的装扮,摘下眼镜,利落的装扮,卷起的衣袖,锃亮的皮鞋,与之前充满女性魅力的肢体语言相反,举手投足间,更利落与爆发力的动作充满男性的阳刚气势,国民党军统局上海站站长这一职务让她不得已也不自主想用更强更好的状态要求自己,不示弱的态度让她产生可以通过男性力量让自身达到成功。但她并不会因为对男性色彩的痴迷从而杜绝女性的魅力,这一点在舞剧旗袍店的女子群舞中显露出来。

3.阴影笼罩下的善恶

影子作为无意识思想的一部分存在,由压抑的思想、弱点、欲望、本能和缺点组成,也包含着所有对社会不可接受的事物,个人的个人道德与价值观念。李侠的心理阴影是极强烈的,他看到了太多同志战争中流血丧命,长时间的躲藏与战斗让他心力交瘁,黑衣人便是他内心的阴影与弱点,雷雨交加,在道路上,人们接踵而至,碰撞穿插绕行,行人举着一把黑伞,阴暗笼罩,谁也不知旁人是正是邪,明暗交替的舞台让观众不知是幻境还是现实。柳妮娜的阴影及心灵黑暗面在旗袍中无限放大,欲望与侵略是她想要得到的东西。在旗袍店女群舞舞段中,每一位女子包括柳妮娜身着的旗袍都是艳丽妖娆的颜色,这与兰芳素净简单的旗袍形成鲜明对比。音乐采用的是探戈舞曲,每个人随音乐舞动,修长的手臂腿部线条,前突的骨盆,滑行的舞步,犹如蛇一般美艳却让人望而生畏。

4.李侠的自我

自我是代表个体的统一无意识和意识的原型,也代表了整体的统一心理。人格调整达到了,个人便处于自我实现的境界。因此,自身是生命的目标,是种个性的命中注定的组合的最完整的表现。对于自我的实现,李侠甚至于那些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人们是深刻认识并做到了。李侠即使在重重困难与挫折之下,也依旧努力完成顺利解决党交给自己的任务,在舞剧的尾声,李侠为完成最后发电报的任务,独自一人留在充满危险的困境中,但他是激昂的,是喜悦的,因为他知晓战争即将迎来胜利,同志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2年的潜伏也终究画上句号,实现了自我人格的统一。

二、其他人格原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英雄原型的高度塑造

1.平民化的英雄原型

英雄原型也是荣格的原型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型,他认为英雄生命中的核心组成是力量,英雄常显示出常人无法比较的生命力与抵抗力,会尽自己的一切来阻止失败,不会轻言放弃。

(1)大英雄的不完美

在寻常英雄原型塑造与描绘时,多以富有能力与勇气,高大、健壮、魁梧仿佛有“力拔山河及盖世”之态,十全十美作为标签。社会上对英雄的认知有个人英雄主义,如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英雄可以独自一人顺利完成所有事情;有无私奉献主义,不惜牺牲小我拯救万物,如夸父、后羿等。完美似乎成为了群众对英雄的基本标准。但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英雄的不完美与瑕疵让观众眼前一亮:英雄不再高高在上难以接近,而是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会愤怒会喜悦会焦虑会悲伤。英雄从神坛坠落,成为普通的凡人。李侠,作为舞剧的英雄原型,是一名中共华东局情报组发电员,躲藏与隐蔽是一根拉紧的弦,时刻绷在心中。舞者以老练的表演经验,阐释了李侠在面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情绪。当在电梯中看到照片察觉自己可能已经身份暴露时,舞者以快速遮住照片,不断地扶眼眶等小动作,包括顿挫式的快速旋转与大技巧衔接节奏性极强的音乐,刻画了一个在知道危险降临时不安与焦虑的人格原型;当听到同志们英勇牺牲时,看到鲜血洒满大地浸红泥土时,战栗颤抖,张开双臂挥舞拳头质问这该死的社会,痛苦与折磨使他悲愤不已,这便又是一个人格原型。当又一个战友牺牲,颓废回到家中跌坐地上被妻子搂在怀中放声哭泣时,对妻子的依赖看出了对亲人与爱人的眷恋,编导用回忆的形式将舞台分割为三块,从两人的相知、相恋、相惜,三队舞者在暖光中用生活化的舞蹈动作表达了夫妇间的互相依靠,新生命的孕育也让生活似乎变得更具希望。英雄不再冷漠无情或是大爱大义,充满小爱的烟火气让观众也不再产生距离感。

(2)小人物的不平凡

编导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搬到舞池中,舞剧也运用较长的舞段来表现上海,最为标志性的便是舞段《渔光曲》,一把蒲扇,一把小木凳,阵阵饭香飘来,暖暖炊火弥漫,素雅整洁的中式改良旗袍与小巧的珍珠耳环以及用玫瑰头油梳理的精致发髻是上海人民对待生活的乐观与讲究,舞台上充斥着报馆的油墨香,小弄堂里的油烟气,裁缝店里的粉脂味,车夫们身上略带酸臭的汗渍味甚至于在枪林弹雨尔虞我诈中的血腥气与铁锈味,闹腾却不杂乱无绪。它将小人物从中脱颖而出,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可能并不具备英雄性格或是英雄形象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英雄,生活气拉近了观众与舞台间的距离。无论是报社中紧张打字发送情报的员工们,还是哪怕带有艰巨责任的丈夫依旧默默守护其身的妻子,小人物见真情。舞剧中最为典型的平民化英雄人物原型塑造便为裁缝店店员赵小光,15岁的年纪正值青春靓丽,却扛起巨责担任中共华东局情报组交通员。舞者充分体现了少年的积极向上与对恶势力的永不低头,与卖花少女间懵懵懂懂,羞涩的暗恋与仰慕,通过一朵花让观众产生美好意向。害怕与恐惧没有阻挡他为帮助李侠脱险的急迫心,夺过红围巾装扮成他的样子,在人群中转移特务的注意力,这一小小英雄的塑造让观众为之动容。

三、结语

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初根基的途径。跟随这一宗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人物塑造方面是登峰造极的,带给观众视觉上与心灵上的猛烈冲击,产生内心的反思。《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剧的形式展现了那样一个特殊年代无数前人为国家、为民族大义而负重前行,用滚烫的鲜血和热爱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安宁与国家富强,山河无恙,家国安康,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毛毳.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

[3]张冰.荣格原型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