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一心双翼三融合”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

黄佳
  
大丰媒体号
2022年18期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科,是属于设计学的新兴学科。立足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从新文科建设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视角,服务于国家的“一带一路”宏伟目标,从高素质环境环境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出发,因地制宜,用战略创新思维探索体现新文科理念和思路的“一心双翼三融合”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心”(战略核心),将“优秀专业能力”和“突出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双翼”(战略支柱),以“一核双翼”为素质导向,针对性地提出了“所教”、“所学”、“所创”的“三融合”人才培养路径(战略措施),培养学生树立中国情怀、要有世界视野,大力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重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思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引言:当前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在快速发展,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增长。为了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在逐渐开设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但是基于用人企业反馈可以得知一些学生在岗位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意识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注重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培养。

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专业水平不高

当前一些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则是由美术教师负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基于设计思维而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此外,教师侧重于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实践操作不能有效地落实,这会使得学生对于设计工艺技术以及设计施工材料欠缺深入认知。所以,不能保证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水平得到提高,体现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专业水平不高的情况。

1.2理论知识内容比重大实践内容比重小

在教学中,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内容较为传统,而且侧重于学术型教学,不能契合市场发展形势,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进而也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设施设备条件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这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展开和实施,体现了理论知识内容比重大而实践内容比重小的情况,这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欠缺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依赖于教材内容,往往会向学生直接讲授教材内容,而且内容欠缺创新,不能结合当前市场发展需求,使得学生不能了解市场发展形势和发展方向,会影响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没有效借助社会力量,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欠缺创新性,高校没有邀请环境设计专家到教学中给提供教学指导,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因此不能向学生传授经验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了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1.4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

在专业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需要给予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不到位则体现了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欠缺深入,往往会为了应付检查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对于一些所必需的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这会造成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则难以产生兴趣,学习目标不清晰,造成学生设计专业能力与用人企业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创新思维与环境设计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

2.1关于创新思维的特点

(1)创新性

创新思维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引导下,依据周边环境而进行创新创造,以此可以创新创造出具备特色特点的事物。

(2)自主性

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自主性方面。人们可以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自主性地创新创造,而这是思维创造的一种体现。

(3)包容性

在借助创新思维而创新创造新的事物中,需要体现事物特点特色,需要基于事物的属性而进行创新创造,所以创新思维还表现在包容性方面。

2.2关于创新思维与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

环境设计是一门设计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类学科。通过对于环境设计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结合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并且根据人们生活依据一定的规律而进行组合,以此可以创造出新的事物。所以和其他学科相比较,环境创新性不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其本质特点,而且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环境设计是依据专业课程而培养新创造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方面的人才[1]。

3新文科背景下“一心双翼三融合”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

立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以新文科需求为驱动,明确环境设计创新人才内涵;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用战略思维构建起“一心双翼三融合”环境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出具体的战略核心目标、能力目标和培养路径,重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思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设计创新人才。

3.1依据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人才教育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环境设计行业形势发展特点,并且依据人才需求,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作为切入点,对于企业岗位特点、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以及工作职责分析。进而可以得知环境设计专业所面对的岗位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科学定位人才教育目标,并且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逐渐调整和优化人才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依据市场发展形势、发展需求而开设相关课程,应确保课程具备开放性、创造性、创新性、实用性等特点,以此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体系。

3.2设计完善可行的人才教育方案

将“优秀专业能力”和“突出实践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双翼”,设计完善可行的人才教育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必要条件。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需要根据需要调整和优化人才教育方案,积极更新人才教育方案内容,合理制定教学策略,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满足市场需求,也应体现高校教育宗旨、教育思想,进而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人才教育方案的制定需要基于实际情况,还应结合人才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要求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形象、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并能够体现人才综合整体素质,辅助学生打下牢固基础,因此可以使得环境设计人才满足企事业单位等岗位工作的需求。

3.3改变观念,采取先进教学方法

当前学生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水平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处理这一问题,高校应能够加强与企业合作,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积极引进先进教育模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到施工企业或者设计单位参与轮岗实习,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一方面能够减少企业人力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则可以为学生学习实践知识、能力提升、积累岗位工作经验而创造机会。在教学中,教师采取先进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实践操作练习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奠定基础、提供支持,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水平高的设计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基础进行考察和评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极其重要,但是需要避免学生注重实践学习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项目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此学生可以适应岗位工作,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体现学生自身价值。

3.4实施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应积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认可。通过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督促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后,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另外,需要确保学生技能等级证书准确,以此有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所以需要积极实施技能等级证书制度[2]。

4体现专业特点,优化教学体系

4.1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加入设计管理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中设计与管理密不可分,而设计与管理之间并不是机械地融合,而是体现不同范畴之间的深度结合。设计管理人员则应具备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但可以及时完成设计方面的工作任务,而且可以有效展开管理工作,对于这方面人才较为渴求。设计人才应具备良好设计能力,而且还需要对于商业运作统筹管理以及战略规划有深入的认知。这一方面设计人才则可以作为设计管理以及战略规划的规划者和执行者,需要基于理论知识以及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为企业设计工作打造平台,创新思想,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以此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因此设计管理不只是对于设计过程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于设计活动的管理[3]。

4.2整合规划专业课程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往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而学生能力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贯通,因此不能转化成自身专业能力。对于一些设计项目不能独立完成,而且难以寻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整合规划专业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之后展开专业教学工作,应进行实践教育理念的渗透,进而促进教学内容之间的信度和融合。对于一些基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思维,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绘图技能、施工预算能力等,提升学生设计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对于环境设计类的课程需要结合项目教学,有机结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市场教学氛围,可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4]。

4.3优化教学模式,促进理实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则是教育教学工作所提倡的教学观念,在具体落实中往往与既定的目标存在差距。在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题目则实际情况存在差距,而且学生能够练习的课题也较为有限,这种模式会使得学生不能对于设计产生深入的认识,往往只能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基于自身主观意识而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模式会使得设计方案欠缺重要的根据,不具备说服力和有效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体现环境设计教学的优势,针对学生根据具体的项目而制定设计任务。学生能够积极地融入项目的设计中,并且可以深入到现场调查和获取资料,让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的面积、环境、布局等,使得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案例而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而可以转化成学生的专业能力。

4.4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对于教学工作需要将教学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中,对于专业课程教学的管理需要侧重于对于教学任务、项目选择、设计模式、设计过程等加强监督和管理,依据教学要求和设计目标以及标准规范而展开常态化监督工作。在课程结束以后,对于优秀的作品应向学生展览,通过采取这种措施则可以确保教学质量。

此外,还需要健全教学评价标准,依据教学质量效果,并且结合高校教学评价标准逐渐完善教学评价相关的奖惩机制,保证教学质量效果与教学评价体系有机结合,进而可以督促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此,教师需要认识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专业水平不高、理论知识内容比重大实践内容比重小、教学硬件配备不完善,还应了解创新思维与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根据“一心双翼三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包括依据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人才教育目标、设计完善可行的人才教育方案、改变观念,采取先进教学方法、实施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体现专业特点,优化教学体系、整合规划专业课程内容、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而这可以为培养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乐,杨冰倩,偶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2018(2)

[2]师立华.基于过程连续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15)

[3]李丽.创新创业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83-85

[4]熙文.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课程考核改革研究——以《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3):146-149

项目:2022年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学改革研究校级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一心双翼三融合”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