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

程浩
  
大丰媒体号
2022年19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提高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解决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活跃问题,老师必须完善课堂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素养,适应他们的发展需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认同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引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并随着历史发展缓缓地向现代社会走来,在各个发展阶段中都发出了五彩斑斓的光亮。中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之中,让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在传承发展中融会贯通并努力成长,从而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当今世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动,我国的文化适应社会进步潮流,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现象,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外来文化顺势进入中国的大门,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这给中国国民,特别是认知有限的青少年带来一定的冲击。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于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对于外来文化富有浓厚的兴趣,逐渐出现模仿外来文化行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甚少,甚至有的学生将外来文化视为"先进文化",传统文化是"腐朽文化"的不科学思想。所以,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科学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引领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吸取精神和知识,引领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的文化价值观,这对于继承中国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道德法治,实现课程价值

初中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习知识,所以人生阅历较少,认知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辨别明非的程度,近些年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国外文化也进入中国的大门,外来的文化的大量冲击,使得学生陷入文化漩涡中,不能通过自己的认知了解优秀文化和劣质文化、糟粕文化、外来入侵文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新文化、新事物所吸引,受到负面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规划。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就引导青少年形成较高思想道德与建立法律意识,加强学生三观、思想作风、法律知识方面的养成,在课堂实施中加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知识,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创新教学内容,更能让学生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培养其爱国情怀,赋予学生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向高质量全方位发展的时代新人发展迈进。

(三)提升综合素养,培育时代新人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强调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蕴含了众多的优秀人文精神,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资源,把中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品质,提高道德素质,让他们变成一名真正的优秀的世纪新人,帮助学生全面成才。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生活案例为课程核心,是综合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性、实践性和人文感,重视对学生思维道德观念、言谈举止、理想信念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

(一)重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内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国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食粮,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重视,更是学校实施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必须有效地融合于各个教育阶段和不同课程之中。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在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创新,根据教材内容合理的融入传统国学经典、校园文化等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精神浸润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各朝各代的古诗古文,教师在教学这类传统文化时,经常让学生通过背诵的方式学习这些内,这种教学方法难以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内容,达不到当代社会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所以老师必须重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内化。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延续文化血脉》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相关链接"内容认真学习,当学生在认识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语言文字以及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等伟大传统文化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以上内涵转换为自己的精神品格,同时大力宣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凛然正气与独特品格,并要求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给学生创造亲身感受机会,并以此达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并能够发扬光大。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探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水平,强化课堂应用协作,分步探究,从多维度研究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多元化教育。学生通过总结实践内容,积极深入了解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践中探索的不同感受,从而建立正确地建立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老师在教学《建设美丽中国》这节内容时,可以先搜集地球相关的图片,从而引出保卫地球、建设美丽中国的课堂主题,促使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实现人与环境共同发展,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相关的答案。为了让学生对绿色发展道路的新的认知,可以通过植树节传统节日,开展植树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植物栽培,带领学生为建设绿色生活环境而努力。为了让学生建立垃圾分类意识,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校园垃圾桶美化设计活动,从而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进行垃圾投放分类,通过多次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活动。让学生深入地思索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倡导中华传统美德。

(三)构建教学情境,体会传统文化魅力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许多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够深入。而且,因为道德与发展学科中所需要记忆知识较多,在枯燥的复习氛围中学生难免产生懈怠心态。所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好地渗透到课堂之中,老师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视角入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建设良好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性。

以部新编版九年级的《少年当自强》课为例,本课的教育目标是让中学生了解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并形成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教学进行前,老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由青少年朗读《少年中国说》的视频,从情景当中可以体会朗读者豪迈的气魄和我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家国情感。在慷慨激昂的情景当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全面提高,随后老师们以语言深入介绍我国民族的发展历史,并引导学生了解为建设伟大祖国而贡献自己的民族前辈生平事迹。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将传承优秀文化践行于实际当中,树立“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意识。

(四)设置认知冲突、注重启发性教育

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设置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问题内涵,从而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重视启发性教育,将中华文化加以对比,从类比教学中深化道德法治理论内容,实现思维递进,使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心中。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踏上强国之路》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认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的明智,以提高学生中华民族自信。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建设的前期阶段和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作比较,通过剖析“大跃进”失败的因素,探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实行成功原因,为看似毫无联系的两个社会主义强国探索,但实质上前者给后者提出了变革思路和改革经验,也表明了中国变革道路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根据中国当前国情,实现强国富民目标。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结合,是落实素质教育育人目标,强化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究挖掘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的同时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新的认知,不仅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还能让学生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责。

参考文献:

[1]喇生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探索[J].读写算,2022(27):46-48.

[2]汤洁净,孟春雪,张子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尝试[J].新课程研究,2022(24):66-68.

[3]杨明铖.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J].学周刊,2021(21):191-192.

[4]闫哲. 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