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我国铁路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铁路应急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本文以某铁路局集团公司为例,阐述了创新应急管理理念,加强铁路应急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对提高铁路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铁路突发事件发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科学、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保障旅客安全、舒适、便捷出行,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铁路;应急管理
1 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目前,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机构和职责分工还保留着传统方法。应急办设置在办公室,负责应急总体预案管理,向国铁集团等报送应急信息;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与调度所同属一个机构,承担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等职能;运输部负责应急工作分析、考核,组织或参与大型综合应急演练管理;安监室负责与铁路安全监管等机构的日常工作联系并报送相关应急事件信息,组织铁路应急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各专业部门负责本系统的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事件处置和专业应急培训演练。
2 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应急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全面
新形势下应急管理正在经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保障的战略转变,部分部门和单位对新理念认知程度与科学、规范、系统、动态风险治理机制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1.1“以防为主”理念树立不牢
推动应急管理从应急处置导向转变为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并重导向不够有力,“防、抗、救”结合不够紧密,存在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风险辨识和预警与应急管理相分离的问题,导致突发事件数量不少。
2.1.2“精准治理”理念理解不深
部分部门和单位没有牢固树立起“精准治理”理念,涉及高铁和旅客列车应急处置事件时间偏长,影响应急工作质量和成效,暴露出应急预案编制、抢险救援组织等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精准性有待提升。
2.1.3“依法管理”理念认识不够
某铁路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某集团公司”)应急工作的依法规范管理水平还存在短板,对安监室、应急指挥中心、运输部、调度所各自职责未明确界定,存在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2.1.4“社会共治”理念落实不畅
铁路长期以来实行垂直化、封闭式管理,部分部门和单位未形成“社会共治共享”理念,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力量、资源、装备协同应急处置意识不强,路地联防联动机制不健全,全社会“大应急”格局尚未形成。
2.2 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2.2.1应急职责分散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性质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从集团公司层面来看,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类事件应急管理职责集中明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类应急管理职责相对分散。例如:某集团公司20个专项预案,日常办事机构分别设在不同部室且每个部室均负有不同的应急职责。应急处置机构和职责高度分散,造成权责不匹配、管理条块分割、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无法真正做到统一协调指挥和高效处置。
2.2.2 应急资源分散
集团公司绝大部分应急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无人机等应急救援、巡视检查设备,均分散在各系统、各单位,缺乏统一、集中调配使用,影响应急处置效率,存在资源浪费现象。各专业系统应急管理专家没有统一管理,均是由各部门自行组织评定、管理、考核,专家队伍整体素质和作用发挥参差不齐。
3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3.1 改革优化应急管理体制
从国家应急体系改革思路来看,建立集中统一、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是大势所趋,需要理顺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指挥机构,整合分散应急资源。基于以上思考,比照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模式,按照“一部门、七统一”思路和“集中化”原则,优化应急管理体制。
3.1.1“一部门”整合
整合应急办、安监室、防洪办、应急指挥中心和专业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以及应对冰雪凝冻天气领导小组、防洪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办事机构职责,以安监室机构人员为底,成立应急管理部门,全面负责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3.1.2“七统一”综合
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应急预案管理、应急演练管理、应急处置的分析考核;统一负责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类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统一负责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统一负责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和启动应急响应救援指挥。
3.1.3“集中化”管理
优化调整应急指挥机构,将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救援指挥职责纳入调度所应急指挥中心,单独设立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主任由调度所主任兼任,每日安排专人值班值守,实行三班倒、每班5人(运输专业1人、客货专业1人、机辆专业1人、工电供专业1人,带班人员1人),另设3至4名管理人员,全面负责24小时应急值班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指挥。
3.2 健全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机制
3.2.1 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修订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预案体系构架、应急响应标准,完善各类各层级预案启动条件、处置流程,确保预案更具指导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3.2.2 健全完善风险管控预警机制
按照以防为主、源头治理、关口前移、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高铁自然灾害和异物侵限监测报警系统、危岩落石和“护路神”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消防监测系统,以及机务6A、车辆5T、动车组TEDS、工务断轨监测、电务特性监测回放、供电6C等监测系统,接入地震局EQIM地震信息共享平台,将铁路防洪监测设备接入地方自然资源厅监测平台,逐步推进跨系统、跨专业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提高风险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3.3 大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3.3.1 建设应急指挥中心
完善应急通信、应急信息和大屏幕显示等系统,全面提升应急指挥能力,设置应急辅助预警模块,依托“互联网+”大数据、VR技术实现异物侵入自动识别、自动报警,向手机APP终端推送报警信息,手机APP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文字、图片上传功能,与调度报警电话互联互通,提高灾害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设置应急决策支撑模块,依托云计算、AR远程可视化技术和专业监测报警系统,实现自然灾害和设备故障自动诊断报告和远程指挥控制列车(日本新干线的地震监测报警系统,可以全天24小时自动捕捉地震初期的纵波,在危害更大的横波到来之前,立即向牵引变电所发出指令,自动切断接触网供电、迫使列车停车,反应时间仅需1~2秒)。
3.3.2 加强应急装备能力建设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重点加强高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化救援点布局和救援机具配置,确保满足应急所需,如:借鉴德国“产学研”一体化经验做法,联合厂商、院校,根据我国高铁桥隧占比大、场景复杂等特点,研发出动快捷、便于操作、质量可靠适用于高架桥梁、长大隧道等特殊地段的救援起复装备;借鉴国外及地方经验,建立与地方空中救援力量联动机制,将直升飞机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当其他交通方式难以抵达事故现场时,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进行人员救治。
3.4科学制订完善应急预案
组织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围绕调度指挥部门协调车务、机务、供电、电务、车辆等部门共同完善优化应急预案,重点要打通结合部的顽疾,明确职责职能,科学制订完善应急预案。
以铁路接触网挂异物需现场处理为例,利用接触网作业车、汽车运送人员赶往现场包括登记上线、设置列控限速等程序,处置全过程用时长,抢修的效率较低,加之铁路线路的桥隧比较高,部分线路在实际应急处置当中采用登乘运送人员处理接触网异物,人员到达现场速度快,效果明显。特别是故障点在长大桥梁隧道上,汽车只能到达最近的栅栏门,再步行至故障点,如果采用登乘邻线车组到达故障区段抢修的方式会大大提高抢修的效率,一般处置时间可控制在40 min以内,有效降低对运输的影响,繁忙干线效果尤为明显。目前,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已经积极探索采用登乘车组运送有关人员的方式并在实际应急处置中取得较好的成效。此外还将登乘车组赶赴现场的方式不断推广至其他应急处置当中,如双线区间一行出现红光带、应答器被击打等情况需要设备单位赶赴现场检查处理的突发事件中得到较好地探索和应用,均可以有效压缩中断行车时间,提高处置效率。
4 结论
建立健全与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与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相匹配、符合铁路改革发展新形势、覆盖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的铁路应急管理体系,需要管理体制、预警预案、装备设备、人员能力、信息平台、救援保障共同作用。通过推进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备,实现应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万无一失,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铁路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提高的思考[J]. 王海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9)
[2]加强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 张兴赢. 国际人才交流. 2022(03)
[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 段晓萍,梅广宇. 冶金管理.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