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背景下初中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为均衡现代初中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初中学生教育方面劳动教育也逐渐受重视起来,而当下各学校也将劳动教育划分到初中学生日常教育课程当中,加强对初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1]。但是从以往的劳动教育课程来看,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并不顺利,也不够深刻,因此如何顺利开展和推进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真正起到作用仍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初中学生生活能力方面的培训,也是对学生个人性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本文将针对如何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开展初中生的劳动实践教育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2]。
关键词:家校社一体化;协同育人;初中生;劳动实践教育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初中学生们热爱劳动,让他们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教师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将劳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理念贯彻到底,将学生们的文化课水平提升和品德修养水平提升放在同等位置,积极开展劳动课程,调动学生们的劳动自觉性,帮助学生的成长会更好的人[3]。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人们总是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获得最好的教育和最体面的工作,而劳动是赚的是辛苦钱,并没有读书赚钱来的高尚。因此教师和家长都在教育孩子们在学校中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初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甚至有的家长还会认为让面临中考竞争压力的初中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就是在耽误初中学生们宝贵的学习时间,会影响他们的升学竞争。因此没有经历过劳动教育的孩子们在迈入社会时,他会觉得无所适从,除了学习以外,没有其他生活技能可以满足他独立生活的需求,还有一些孩子甚至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变成了只会学习和考试的“学习机器”,变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巨婴”,最后由于无法良好的融入社会而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是非常具有必要性和实践意义的[4]。另外有许多孩子们的天赋并不体现在书本知识和文化课上,有些孩子的天赋体现在其他方面,而这些天赋也许就会在劳动教育中体现出来,初中阶段使学生们从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忽略了这一部分孩子们的需求,因此推进劳动教育可以发掘更多孩子们的天赋,使孩子们都能够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天赋,养成每个学生们都能够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健康成长[5]。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们进行植树的劳动教育是就应当一边植树一边教育学生们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和劳动出来的成果的可贵。另外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也要观察哪位学生在种植方面有天赋,哪位学生要更加细心,以此在日常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没有发现的学生的品质,并且根据这些品质对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到最适合他的良好的教育。
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可以经常组织家长会或者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来向各位学生家长普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也可以经常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们的劳动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也让家长通过学生们的改变来明白劳动教育对学生们成长的重要性,让各位家长能够转变传统的只用分数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惯性思维,让他们也从心底里认为劳动教育是为了孩子们未来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接受社会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来逐渐养成孩子们的成长观念,让他们从小就明白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品质。
二、定期开展劳动课程
若想要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同时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特们从劳动中学会成长和做人的道理,那么定期的开展劳动教课程则是非常必要的基础。不仅要定期开展,还要保证每次开展的劳动教育的课程都能够让学生们得到收获,而不是被其他课程挤占时间,最后导致劳动教育课草草结束。积极开展校内的劳动教育成果比赛,让师生在日常的劳动教育课程中都能够有充足的动力去展现出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学校还可以请一些劳动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同学们明白劳动教育的成果和劳动在社会当中的作用与意义[6]。学校也可以请家长来参与学生们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家长与学生们共同参与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锻炼,还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劳动教育作业,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家长也能通过和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作业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劳动对他们的成长得好处,学校还可以与一些社会实践基地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们去这些企业或者活动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做菜、制作甜点、蛋糕、面食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学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在实践基地或者企业中学到的技能在回到家后向家长展示,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感受到学生们的成长,学生们也能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感受到家长在平常照顾他们一日三餐的辛苦,拉近了亲子关系[7]。
例如学校可以设定为每周的周二和周四的下午为劳动教育课程,并且每隔两周或者每个月给每个班级十至十五个名额邀请学生家长来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课堂。还是以上述的植树课堂为例,在某月某周四下午,家长现身学校与学生们一起植树,一起给树苗浇水,一起体验劳动的快乐,在学生与家长的植树活动结束以后,学校还可以展开延续性活动,组织学生继续养护树苗。学校也可以以植树作为思维的发散点,组织各个班级培育种类不同的农作物,让学生们感受农民的辛苦,教育他们要珍惜粮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们对于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学生劳动教育的教育成果,还可以转变家长对于传统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让家长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劳动教育中来。
三、将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
劳动教育在学校虽然可以起到一部分的效果,但是实际上的一些真正从根本意愿的效果还是需要通过依托于家庭和社会才能够完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果在确立人生方向,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就让他们接受劳动教育的思想,那么他们在未来也能够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性格,如果他们从小并没有接受到劳动教育的引导,那他们在长大以后也很难接受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因此许多学生在长大后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很难低头踏踏实实充实自己,总想着走捷径,快速赚大钱,最后却误入歧途害了自己。因此若想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作用,那么家庭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8]。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来引导孩子们进行劳动,并且逐渐让家长重视让孩子参与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在春节是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做很多精美的菜肴来庆祝一年一度的节日,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孩子们也为春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给做菜的妈妈打下手或者帮爸爸贴对联,帮家长们包饺子等等,让孩子们不仅在学校中能够接受到劳动教育,在家庭中也能够接受到劳动教育。并且让孩子们参与到劳动中,才能够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生活的辛苦,才能感谢父母的不易,才能够珍惜每一顿饭菜。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如果想实现义务教育制度下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那么建立相对应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学且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可以让学生们对于劳动教育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也会更加重视劳动教育。许多初中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他们玩,但是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建立一个健全的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改变他们这种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的态度,也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有更加充足的动力投入进去。例如,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考试同样列入到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考试范围内,而在日常中,孩子们的表现也算作考试成绩中的其中一项[9]。最后的成绩有日常表现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评定时也不打分数,只用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评定。而具体的考核内容则由学生最近的劳动教育课成果来决定,假设学生们的最近劳动教育课程为植树,那么他们期中考试在验收成果时则验收的是该树苗的生长情况。但是教师也需要考虑到其他环境因素,例如天气,树苗的质量,土壤等等因素导致树苗生长不好的情况。因此树苗的生长情况也并不成为该学生的成绩,而是要根据该学生在日常劳动教育课堂上的表现来最后评定成绩。如果该学生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表现的很好,但是树苗生病没有发育的很好,也可以给他评优。反过来如果该学生在日常在劳动教育课时总是偷懒耍滑,日常表现中也不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那么不论他最后的树苗生长情况好坏,都不应该给这位学生评优。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劳动成果也非常重要,社会实践的负责人可以在每学期末为每个班级评选出一位一等奖获得者,两位二等奖获得者,三位三等奖获得者,并且还有五位特等奖获得者颁发奖励,而评判标准与学生们劳动课的期中期末考试标准也大致相同,综合评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和日常表现,对于社会实践按活动缺勤五次以上的学生不予评奖的资格,学生们的劳动考试也是同理,学生劳动课缺勤三次及三次以上不予评优,迟到或者早退次数累计达五次以上不予评优,缺勤、迟到、早退次数累计达十次或者十次以上则直接判定为不及格,设立严格的管理评判制度才能够让学生们规范自己的课堂表现,也能反向推动学生们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只有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够调动起学生们对于劳动教育的信心,才能使学生们逐渐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们的个人生活技能,它也在教育着学生们对于劳动者的态度,劳动教育是要让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一些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道理的实践,让他们的劳动过程中不断的增长知识,并且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教师和家长也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只有教师和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够通过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们的成长观念,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真正作用。劳动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们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们明白劳动的价值,明白劳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们把从心底里尊重劳动,养成良好的品德,成为有能力有素养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5):54-59.
[2]魏艳平.新时代劳动实践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综述(二)[J].劳动哲学研究,2021(02):335-347.
[3]吴斌,彭泳斌,张雯闻.劳动教育视阈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广佛地区六所高校为例[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68-88.
[4]徐海娇,黄乐瑶.新时代青少年劳动伦理培育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路径选择[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16-25.
[5]李志,栗桂明.新时期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北京“水木创课”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J].劳动教育评论,2021(02):179-194.
[6]张雷生,袁红爽,王璐琪,魏莲莲.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热点与未来趋势——基于近四十年学术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劳动教育评论,2021(01):30-48.
[7]周鸿.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综合评价监测数据的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1(10):11-21.
[8]郑金洲.劳动教育的“自立性”辨析——兼谈黄济、瞿葆奎先生的为学与对劳动教育的论辨[J].教育研究,2021,42(02):35-44.
[9]张拥军,李剑,徐润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认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151-155.
[10]程从柱.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6-26.
作者简介:林城,出生年份:1990,05,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福州,学历:本科,学士学位,职称:一级教师,职务:德育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