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问题与解决之策

欧婷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0期
中共桃源县委党校 415700

摘要: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基层党组织由于其需求多元化与供给单一化等矛盾突出,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呈现出一些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

关键词:基层组织;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中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高共产党员党性修养指引了方向。

一、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哲学意义:共产党员加紧修养、改造自我的重要路径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本质上而言,最终是为了进一步锤炼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1]76-77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不仅是为了推翻腐朽落后的旧政权,同时要在革命过程中改造自己。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党性经典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把自己看作是“需要改造而且能被改造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2]3也就是说,共产党员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更要以身作则,只有在社会革命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己,提高党性修养,才能以更具有先进性的品质完成赋予自身改造社会的光荣使命。

(二)历史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共注重党史学习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注重党史的特点,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历来注重修史的优良传统和注重内省的优秀品质,又熔铸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唯物史观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历经了异常艰难的探索之路,最终找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进行革命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道路,为全人类解放提供了中国样本。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共产党人持续不断地进行党史学习和反思。比如党的历史上多次进行整党整风,以及十八以后开展的“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初心使命”等专题学习教育,无不体现出共产党人鉴往知来的优良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次“历史决议”的发表,每一个“历史决议”都是在历史紧要关头,总结党史,统一思想,并为下一个重大目标团结凝聚了干事创业的伟大力量。

(三)现实意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积蓄伟大力量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学习,对不同群体提出了要求,例如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3]7,学生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史的教育”[3]10,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的宣传教育”[3]7。百年光辉党史波澜壮阔,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提高党性修养的生动教科书。作为基层战斗堡垒的核心——基层共产党员,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不是听几个故事、走马观花地看几个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就足够了。党史学习教育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泛理论,而是与时俱进、可以指导人们怎么干的实学。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广大基层党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伟大征程上,需要通过学习党史,感悟革命先辈筚路蓝缕、干事创业的优秀精神品质,从而激发持续奋斗的内驱动力,在躬耕基层事业中、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中、在知行合一的伟大实践中提振精气神,坚守工作岗位,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基层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党组织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个专题教育着手,深入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范围内凝聚了力量、达成了共识,同时也取得了一批微党课、屋场会等形式新颖、成效显著的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成果。然而,从供需层面来说,基层党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仍然存在供需不平衡的不足之处。

1、党史学习教育需求端特点

首先,主体背景各异。作为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主体——基层党员,一般意义上,其学历背景、工作经历、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尤其是以乡镇为代表的基层社会,面临着“爷爷带孙子”的尴尬窘境,这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无异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平衡不同年龄层、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工作和生活经历的人群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之后能真正学到并做到。这是基层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着重考虑的事情。

其次,需求多元化。由于基层党员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比如,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新时代,年轻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更加青睐于不受地点、时间限制的线上学习形式,而对于一些离退休党员、年龄偏大的党员来说,他们不会使用计算机或智能手机,因此相比较线上学习,他们更倾向于线下集体学习。这无疑对基层党组织实际组织学习教育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基层异常繁重的具体事务工作,更加挤占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时间。因此,许多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地认为党史学习教育是党员干部的专项活动,习惯于将其排在重大议事议程之后。这就导致一般议事结束后,非党员纷纷散会,只有党员听党课的尴尬局面。

2、党史学习教育供给端特点

首先,供给主体随机性。虽然各区县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但谁来宣讲、宣讲什么、宣讲多长时间等充满了随机性。比如党史学习教育供给主体有宣讲团专家,也有临时挑大梁的新人,他们对于宣讲目的、宣讲流程不甚清楚,倾向于念稿子、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难免会导致学习内容重复或以偏概全等问题,起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让人产生“走形式”“走过场”“假把式”等不良反响,这就与学党史、新开局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其次,供给内容浅显。由于基层讲党史的人员并非全是常年从事党史党建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内容上难免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甚至将党史知识碎片化、表面化,致使基层党员知晓几个历史人物,但是不能完全掌握百年党史的发展主线,也不能清晰把控百年党史的发展主流。比如,他们可能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专题讲解,虽然深刻,但不能让人把握主线;他们还可能以百年党史为题,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更有甚者,从人民时评、新华网等查找文章,拼凑而成讲稿,敷衍了事……

3、党史学习教育供需矛盾

基层党组织党史学习教育需求端主体背景各异、需求多元化与供给端主体随机性、内容浅显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导致党史学习教育并没有入脑入心,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伟力。领导作报告式的讲演、宣讲教师单一的专题讲授等“说教式”“灌输式”“填鸭式”传统教育方式并未改变;学员机械式的抄笔记、摘抄式写心得体会的现状也并未改变。这种供需矛盾则大大削弱了党史学习教育课堂上的互动性,也降低了基层党员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兴趣和参与感。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基层任务重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以乡镇为代表的基层社会事务十分繁琐,在越来越接近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基层任务更是繁重,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最后无一不是落在了基层。于是,基层干部片面地认为党史学习教育也是一种任务,殊不知,它更是一种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机会。

2、党史研究专业人才缺乏

大多数区县虽然成立了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通过请党校、党史办、宣传部等各单位(部门)专业人员授课,但是对于常态化开展的要求,必然不能每次都请宣讲团成员讲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党史研究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基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一大瓶颈。

3、资金缺乏

教育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障。许多基层单位不请专家上课,而选择自己挑大梁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资金没有得到保障。进一步来说,党史学习教育并不只是教室里讲课这一条途径,它还涵盖了参观学习党性教育基地、出版党史刊物、演奏表演党史题材歌舞、“我为烈士寻亲”公益活动等各种形式。这些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全部都仰赖于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三、突围之道

(一)突出重点

1、突出地域特色。优质的党史教育资源供给,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基本前提。湖南是一个红色文化大省,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如果能用好地方上的红色资源,讲家门口的红色故事,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会让人产生自豪感,跟更容易激发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强化党史宣讲队伍建设。从光荣在党50周年党员、离退休党员、青年党员、两新组织等群体中选拔、培训一支富有地域特色的专(兼)职宣讲队伍。二是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地方党史口述史抢救性保护工作,将发生在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记录下来,经过多番考证,形成红色资源,再口口相传,加强地方群众对于中共党员的拥护和支持。

2、突出现身说法。老党员、榜样人物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他们有可能在战场英勇杀敌,无畏生死;他们有可能远赴边疆,保家卫国;他们有可能逆流而上,抗击疫情;他们有可能抗洪抢险、救死扶伤;他们有可能孝老爱亲、睦邻友好……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等都是身边鲜活的榜样。用“身边人”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引导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力量。

(二)创新实践

实践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关键环节。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为基层群众解决具体民生问题。

1、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惑,排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学习党史中的智慧,作用于具体实践中,以结对帮扶方式帮助基层解决困难事、烦心事,展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创新开展演讲比赛、广场舞比赛、线上知识竞答、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力,将党的理论深入百姓心头,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保障激励

1、制度保障。一是完善工作责任机制。主要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落实主要领导带头学习和带头讲党课责任、落实支部将党史学习学习教育纳入“三会一课”议题责任。二是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常修课。三是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评估之中,考评成果与个人年终绩效挂钩。

2、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纳入公共财政性支出预算,落实各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同时,各地要努力适应政策,重点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革命老区机遇期、湖南省经典红色名片等机遇,积极争取国、省、市相关项目与资金,切实保障党史学习教育专项资金的保障。

3、人员保障。基层党史党建研究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基层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的实际效果。建议:一是县宣讲团加大党史学习教育向基层送党课的力度和深度。宣讲团统筹实施宣讲计划,确保基层党史宣讲既系统又深入,点面结合。二是在基层加大党史党建方面人才的选拔任用,确保每个乡镇(街道)配备一名党史党建方面的专业人才,并注重培养一批行政村专职或兼职宣讲员充实到乡镇宣讲队伍中。三是出台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补贴政策,对义务讲解员、支援者等给予一定补贴,激发其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