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源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1期
衢州学院

摘要: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发展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剖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更好的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研;意见建议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情况

1.大学生志愿服务意愿较强。当代大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实践经验,同时具备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活和重大志愿活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86.46%的同学在志愿服务中能获得满足感,75.35%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较为强烈,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通过志愿服务对他人和自己都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且多数志愿者能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于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志愿服务意愿和积极性,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我价值。

2.志愿团队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活动支撑,校院两级志愿组织和公益社团积极与校外志愿者协会和公益组织合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活动平台,发挥着重要的协调沟通作用,被大学生志愿者信赖和支持。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志愿组织通过微信公众号、志愿服务联络群等线上方式,更为便利地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志愿信息,将志愿服务招募范围辐射全校,并依托志愿汇等平台,规范化管理志愿者信息,为志愿者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渠道和后勤保障。

3.志愿服务相关激励举措完善。为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学生志愿服务积极性、专业性,各高校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激励体系,将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纳入学生评奖评优、入党入团等考核标准,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如加第二课堂学分、设立“最美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相关奖项的奖励机制。对于项目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高校和公益组织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为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提供物质上、精神上双重保障和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志愿服务团队专业性不足。一是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志愿者人数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志愿活动多样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常态化志愿培训开展不充分、专业化培训欠缺,临时性的培训较多。这导致志愿者无法真正了解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随机应变和技能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活动开展过程中志愿者的专业性不够充分。二是专业所学不匹配,多数学生所学专业与志愿服务衔接性不强,志愿服务活动以简单、高重复、普适的内容较多,专业化服务较少,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专业性特长和优势。三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随意性较强,在志愿服务开展时,存在不按约定参与、临时退出的现象,导致组织者在人员安排方面较为被动,制约常态化、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2.志愿服务项目化较弱。目前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志愿服务多规模较小,具有临时性和短暂性,以赛事服务、文明劝导、环境保护以及对特殊群体的关怀等较多,长期规范的项目化志愿服务较少。项目化志愿服务开展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88.54%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受到与工作学习冲突因素的阻碍,开展志愿服务具有课余时间碎片化的特殊性,人员组织存在一定难度,人员流失较大,开展项目化服务的稳定性受到制约。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专项经费、专业指导、校外志愿服务基地不够充足,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撑。三是志愿服务团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多延续既有项目,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再挖掘不够深入。

3.志愿服务进社区不深入。近年来,社区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项目的开展也多维公益服务、爱心助老等内容,志愿类型的创新性和持续性不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会出现对单一的群体进行反复的帮扶,缺乏对其他有需求群体的关注。同时,受到大学生能力、时间的限制,大学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对接难,服务成果孵育难,将志愿服务真正地覆盖到社区,部分志愿服务浮于表面,而未深入社区居民需求。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1、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组织的管理和培训,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面对形式内容多样化的社会志愿服务,志愿者在投身服务前需要受到正规的培训。志愿服务培训既包括志愿者的业务知识、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服务技能等的培训,也包括志愿者的服务意识、道德观念、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同时,引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依托本专业特色,找出对口的社会需要,创建特色志愿品牌,使得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既锻炼实践能力、提升自我技能,又符合社会需要。

2、创新志愿招募评价形式。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志愿服务应与互联网技术高效结合,通过网上宣传和招募志愿者,完善招募流程和收集志愿者信息。同时,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自评、他评机制建设,留存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相关数据与评价,将志愿者的基本素质和服务能力可视化、可量化。通过数据留存,为未来的志愿服务筛选合适人才提供可能,评分评价的方式也侧面促使志愿者关注自身的志愿服务质量,减弱志愿者的随意性,更好地学习和贯彻志愿服务精神。

3、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重复度较高、创新性不强。各高校志愿组织应积极与各社会公益组织合作,找出服务重点,探索志愿服务品牌,将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同时,加强“学校+社区”志愿服务联动模式,推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以此为切入点,整合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与资源,开展大学生与社区双相受益的品牌志愿服务,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真正保质保量的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芳.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研究[D].山西大学,2020.

[2]黄艳.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14,(02):93-97.

[3]李苏宁.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0):164-166.

本文是衢州学院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江省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11488056)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