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三位一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徐正 许伟伟 曾佳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2期
1.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青岛 266590 2.淄博市人力资源考试测评中心 山东淄博 255025

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面向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社会高端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学位类型,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就业实践基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高校、学院与导师不同层面,积极构建科学高校的“三位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三位一体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要求学生要系统掌握某一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知识,具有解决特定职业领域复杂问题的能力。鉴于专业学位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特定的职业指向性以及实践依赖性的特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的,其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因此,充分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采取高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共同努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一、高校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一)发挥高校地域优势,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面对良好的经济环境,高校目前已与浪潮、尤洛卡、太平洋保险等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集中到企业进行实践,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研发。此外,山东省还具有为数不少的、有其独特经济形态的各类专业镇,他们有明显的以中小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特征,高校可把专业镇作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企业、高校、研究生的三方共赢。

(二)设置高校奖学金,提供资金支持

为吸引优秀生源,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的设置:一是高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作建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为1/4~1/3的学生;二是每年将从学术型硕士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的名额安排到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计划中,并将配套的奖学金也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是高校在即将成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和广州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辖的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经费中设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学金,鼓励和吸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各创新平台学习和工作。

(三)联系企业资助

随着青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迫切需求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对部分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订单式”培养,即与企业合作,采用双导师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对学生的资助力度,资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全额资助,包含全部学费和每月的生活补贴;二是部分资助,每月定额的生活补贴;三是分阶段资助,对学生第一学年在校的课程学习期间不资助,只资助学生第二学年在教学基地实践期间的生活补贴。企业对学生的资助采取动态管理的形式,表现良好就继续资助,否则就停止资助。此外,一些企业也按照员工待遇,给学生买保险。

二、学院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一)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

学院利用学科优势,实现学生专业导向,解决学生职业定位问题,强化间接工程训练效果;同时,各学院还应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现有学科资源优势,加强教学和科研的渗透;依托专业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各类工程研究中心,拓展校内培养基地建设,发挥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载体作用,倡导学生尽早进入学科实验室,增强实践训练。如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依托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中心的课题研究、产品研制设计、中试、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职业规划——以法律硕士为例

有学者提出,法律硕士教育应着眼于追求三个目标:第一,最重要的法规及其适用必须为学生所掌握并能得到充分理解;第二,所学的科目必须是有较高知识含量和较宽覆盖面的法律课程;第三,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实际技能并具有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法律硕士三年的学习生活需要按照这个基本遵循科学的规划和安排。

首先,全面夯实法律基础知识。扎实的法律知识是法律人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基本前提。法律硕士学生入学后往往出于对法律知识的渴望,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都很强,正确引导之后,一般不会出现对繁重课业压力的抵触情绪。在我国现阶段,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是法律人从事法律工作的必经之路。因此,法律硕士教育必须以通过统一司法考试为直接目标,并以在第二学年开始时通过司法考试为宜,这样能方便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更好地安排实习和工作。

其次,挖掘重点,努力攻关。在全面学习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应当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本科专业背景进行专业方向知识的纵深学习,与此同时,加强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能力培养。虽然法律硕士不像法学硕士按专业进行分类,但仍需要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主攻方向,从而可以在未来的时间里集中精力攻克重点问题。学习重点和主攻方向明确了,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确定选修课程,进一步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完善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除选修课程外,法律硕士要充分利用好模拟法庭、法律实务等法律实践课程,加强职业伦理学习和实务能力培训。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也能够逐渐明晰自己的择业方向。

最后,在法律实践中提升职业素质。经过全面学习和重点研究,此时的法律硕士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走出校园,到真实的法律岗位上进一步培养职业思维,锻炼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培养单位加强教学与科研、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与交流,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以便弥补法学院校法学教育在法律实践方面的缺陷。有学者建议在每一个省或者大中城市专门成立由当地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法律职业者组成的法律职业培训学院,专门负责或者组织对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法律职业训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法律业务实习等,而其他常规课程仍然由法学院校负责。由高校与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践岗位建立培训共建基地,定期输送三年级研究生实习,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涵养获得提高。其次学位论文撰写是提高法律硕士科学研究水平、培养独立从事法律应用与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论文形式是课题研究式的,重在对法律理论进行探索和对法律法规进行梳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性。通过改变传统的论文撰写模式,允许以案例分析或者调研报告等新的形式提交论文,让学生把法律实践中遭遇的实际问题经过思考转化成书面成果,也许这样对他们法律思维的训练更加有益。

三、导师发挥具体课题的载体作用,指导学生实践

(一)导师依托广泛的校友资源,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研究生导师是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充分发挥导师个体承担横向课题的载体作用,引领学生参与到横向课题研究中去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尽管导师个体是分散承担横向课题,学生也都是以分散的形式到各个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但数量将会是很大的,其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高校理工类科研经费大多数研究生都是通过导师,依托和企业的合作,参与面向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实践也证明,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是研究生参加实践的重要途径。

理工类见长的大学每年很大一部分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导师为完成企业的科技项目,需要招收应用型的硕士研究生,而把人才培养与完成企业的科技项目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项目的完成。通过以资助为导向的双向选择提升了生源质量,减少了因导师招收学生数量过多、培养投入不足而引发的质量问题和利益纠纷。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应作为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来建设。通过采用以高校为基础、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为辅助、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高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建立了既可以从事高水平的技术研发科研、又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基地。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就业机会,也为校企双方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二)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是确保专业实践成效的基本保证

所谓过程管理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所涉及到的过程进行描述、设计、改进、监控和评估等各方面的活动。专业实践环节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增长实际工作经验,获取学位论文选题和素材,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达到培养目标必需的重要环节。而抓好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又是确保专业实践成效的基本保证。深圳大学探索出增加“多元化考核制度”的实施方法,筑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 建设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培养质量提升,夯实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2]确保过程管理高效有力的实施。

以法律硕士研究生为例,高校在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极为重视专业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由于2010年是第一批法律硕士,高校高度重视,为了跟踪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全过程以及定期检查、评估其专业实践实施情况,专门制定专业实践手册,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条件。

一是专业实践的内容和所达到的基本目标:专业实践内容主要是指密切联系职业实践的活动,而不是实验室中的实践活动,即应到本专业学位相关行业去实习实践,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规范,同时参与完成导师横向研究课题或实践单位的研究课题。研究生通过专业实践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规范,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在专业实践中完成学位论文选题和部分学位论文工作。

二是专业实践计划:在导师指导下第一学期内完成计划制定工作,主要包括:企事业导师姓名,实践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践时间、单位、主要内容、指导教师等。经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审核批准后,在第二、三学期内实施。

三是专业实践考核评定:每个实践阶段完成后,由研究生完成阶段实践小结,含完成的主要内容、掌握程度、存在问题,由企事业导师审核后写出评语并评定本阶段专业实践成绩。专业实践全部结束时由研究生完成专业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这其中也包含完成专业实践计划情况、掌握的程度、学位论文选题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等。报告经高校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导师审核评定后,给出专业实践总成绩。由于制定了明确的专业实践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和实践考核办法,我们对专业实践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便有了依据。

四、结语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率是对其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依托高校-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系统化建设,统筹各方资源,综合利用各方优势,多层次全方位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其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Z].2020

[2]石红雁,梁雄,郑三元.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21(10):61-63.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本·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阶段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