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推进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完善其经营管理体制,推进其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良好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本文在对高新技术企业及其审计现状分析基础上,就其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以为相关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引言:
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的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及健康良好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维持良好、平稳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加强企业审计工作。
1、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点分析
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申报前3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属于常规审计业务,申报前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专项审计和最近一年的高新产品(服务)收入专项审计属于存在特别事项的审计。审计风险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发项目拼凑,缺少立项批准文件。不少企业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突击补充前3年研发项目立项批准文件。加之最近几年政府主管部门放松了对企业研发项目的备案登记和核查,给企业补充虚构研发项目提供了方便之门。
(2)擅自调整以前年度账簿记录,扒出研发费用。有些企业账面没有发生研发费用,为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擅自调整以前年度的账簿记录,扒出达到规定的研发费用。如原已计入生产成本的材料、人工、费用等,调出作为研发费用核算。其结果是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后的报表与对应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填报的报表不符,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却默认企业这种做法,出具改造后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和相关专项审计报告。
(3)高新产品(服务)收入归集错误。一些企业浅谈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确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没有权威机构鉴定,确定的高新技术产品与获得的专利证书不关联,把不属于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统计,从而达到规定的比例。
(4)修饰3年财务指标,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审核要求。对高新技术企业审核企业前3年的财务指标时主要考核前3年度销售收入、净资产增长两个指标。一些企业净资产增长不是依靠企业的生产经营积累,而是通过增加实收资本等非经营性积累手段,这种净资产逐年增长其实没有实质意义。企业在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时则避重就轻,相关增长率计算没有剔除非经营性因素,最终呈现出靓丽的增长率。
(5)专利证书拼凑,质量不高。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对企业的专利证书有明确要求。部分企业委托中介机构代理申报各种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些专利没有实际意义,不可能产业化。还有企业通过购买专利来弥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不足[1]。
2、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
(1)违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利益驱动,忽视职业风险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总体上为僧多粥少,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业务来源相对较多,而众多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其业务种类单一,业务承接困难较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低价竞争,放弃或降低执业标准,对明显不符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网开一面,甚至参与其中,帮助企业包装,骗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冒着这么高的风险,得到的也就是每家1万元~2万元的审计费。为了一斗米竟折腰,失去的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正性和信誉。
(2)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的不少中小型会计师
事务所执业质量良莠不齐,执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少合理的职业判断,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不少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建立良好的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审计人员被企业牵着鼻子走,片面理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未能从行业层面、企业层面、研发费用层面、高新产品(服务)收入层面等运用职业判断,从而把关。而是对不符合上述某一层面的申报企业继续接受其委托并出具审计报告。例如:一生产沙发配件企业,其产品就是传统的沙发支架,科技含量一般,事务所照样接受企业委托并出具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相关审计报告,当然该企业最终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未过关。
(3)忽视风险评估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
在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没有职业判断,过于注重实质性程序的实施,忽视了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的对象其实是企业核算的结果。一个企业没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能保证企业核算的结果是准确的、真实的,其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往往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2]。
(4)企业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审计人员执业业务素质跟不上企业造假的步伐
实务中发现一些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模糊处理,初始确认均归集为研发费用,然后多次结转、分配后计入最终产品成本或作为非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一些发票开具的项目不清晰,实为日常生产发生的技术服务、咨询、检测费用,但归集为研发费用。更有甚者取得各种税务代开的发票,有时计入研发费用,有时计入期间费用,增加审计人员甄别研发费用真伪的难度。
3、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结合上述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现状的分析,为避免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与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发展环境取得相应的竞争优势,首先应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加强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是确保审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只有在企业领导阶层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全面并且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基础上,才能逐渐提升其对企业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发展中的一项常态机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与运营管理中创造良好的审计工作氛围,为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各项真实有效的保障。其次,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就是要结合企业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情况,不断加快对审计工作队伍的建设,定期开展审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与考虑,提高其审计工作能力,完善企业审计工作人员的各项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企业审计工作效率提升。此外,还应在对先进的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理论引进应用基础上,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审计理论与技术的优化提升,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不断促进企业审计工作的改革创新,以满足企业审计工作需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健康良好发展。
4、结语
总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计现状与风险应对措施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规避企业审计工作开展中的风险和问题,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小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风险及应对策略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8).
[2]张立民,邢春玉,温菊英.国有企业政治关联、政府审计质量和企业绩效——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30(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