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

李想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2期
燕山大学20级艺术与设计学院

欧洲中世纪介乎于欧洲古代和近代之间,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方历史进入了漫漫千年的中世纪历史时期。

在中世纪,文化艺术和音乐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虽然那时候人们对于音乐的思维方式及认识特点与今天相距甚远,但当代音乐却从中世纪音乐中继承了大量财富。音乐在中世纪享有高尚的地位,在中世纪观念中,音乐不是供人欣赏,聆听的对象,不是用来享受或娱乐,他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中世纪音乐主要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两大类。宗教音乐的发展源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收集并推广的教会音乐。早期教会中的音乐是没有固定和规范的节奏,按照诗歌的内容词句配上音就可以了,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在基督教会中收集了大量的乐谱,并向罗马帝国控制的所有地区推广,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音乐称为:格里高利圣咏。这些都是单音音乐的作品,简单的讲就是大家齐唱,就是所有人同时唱一种音乐,所有人演唱的音都一样,不能同时有第二个以上的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单声音乐逐渐走向衰落,多声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越来越显露,单音音乐主播发展成为复调音乐的早期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的另一个附加声部,于是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被称为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分为平行二加农和华丽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有两个声部,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聚4度或5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都是一个旋律的一个平行线,节奏强度是一样的。华丽奥尔加农在两声部的基础上开始放大,出现了三个声部甚至四个声部,有一个声部可能还会是唱长音,另一个声部会在高声部飘出新旋律。

大约在12世纪左右,复调音乐又有了新的变化,发展出华丽奥尔加农复调的两个声部更加随性和自由活跃,而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这一时期节奏的产生,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更加华丽的音乐产生了,这就是第斯康特。迪斯康特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调形式。第斯康特在音乐表现的实际上跟奥尔加农比较相像,但是他的特点节奏上更为规范,以前奥尔加农很多时候是自由的,没有节拍,而第斯康特在音乐上更加规范。迪斯康特与奥尔加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肢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过去松散即兴的奥尔加农形成对比。

12-13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聚集了大批创作复调音乐的教士,形成“巴黎圣母院乐派”,是当时欧洲复调音乐的中心,莱奥南和佩罗坦是留下名字的仅有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奥尔加农和克劳苏拉。

克劳苏拉是自身完整而起讫分明的无词的复调短歌,用迪斯康特风格写作,莱奥南最早把迪斯康特的风格的克劳苏拉用到他的奥尔加农中,佩罗坦及其同时代人创作了千百个迪斯康特式克劳苏拉,用来替代莱奥南和其他早期作曲家奥尔加农中的类似段落,因此又称为“替换克劳苏拉”。佩罗坦的“替换克劳苏拉”是13世纪经文歌的直接先驱。

13世纪以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经文歌的结构方法是:从日课交替圣歌中选取定旋律,加以修饰并成为有量音乐,当它有了规范化的节泰时,就成为迪斯康特,其后又在经文歌上配上第三声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唱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经文歌最重要的特征是:各声部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以在不同声部运用不同歌词。经文歌的定旋律来自干素歌,它的歌词就直接采用拉工文圣咏歌法词,上方声部的歌词原来也是拉工文的,但随着经文歌创作中世俗内容的日益增多,上方声部的歌词也呈方言化趋势,法语是最常用的方言,歌词表现的内容多与情爱有关,第三声部通常是欢快的,第二声部则如怨如诉,两段歌词用同时代游吟诗人歌曲的风格。这样的经文歌显然与虔诚的教会礼拜仪式不相协调,已成为真正的世俗音乐。

复调音乐的出现,是欧洲中世纪音乐最大特征之一,复调音乐思维影响了西方音乐史上诸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西方音乐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艳丽的风姿展现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74.

[2]邦兹.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7.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7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25.

[4]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4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