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现状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

周逸骁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2期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借2021建党百年的契机,国内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相关研究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对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可以发现目前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些研究主要涵盖了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等这几个方面。但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些研究都只是在于普遍条件下,大范围上适用,而对于比较具体的范围,比较详细比较实际的某一个区域里的某一类特定人群的红色文化传播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红色文化在江苏地区的传播方面的研究很缺乏,对于红色文化在江苏本地区本土高校传播的研究更是闻所未闻。本项目认为,对具体的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本省高校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的调查进行分析,及致力于如何深化红色文化在江苏地区高校传播的研究,可以为红色文化在江苏地区的传播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大部分红色文化传播研究还停留在实证分析的表层,缺少历史分析的方法;而在提出存在问题时,大部分研究者的切入点是主流叙事方式下的红色文化传播,片面看待“传播”的概念,从而很难揭示红色文化传播在当今高校中所遇到的真正困境。结合国内外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互动,以创新视角看待存在问题,可以为目前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国外的红色文化传播处于低潮期,相关研究也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对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相关词提出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基本无学者涉及此类研究。

当前国内红色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应当紧密贴合时代潮流,在当下“互联网+”的新媒体与高科技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发展要坚持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一是要准确定位,应当注意有形的红色文化遗迹、文物是红色文化历史最深刻的铭记,同时也是无形的红色精神所依托的基础。2021年4月,首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公布,其中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47处、可移动文物8759件(套)。这些文物记录了1840年以来江苏大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展示了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谱系。如果合理开发,完全可以避免形式上商业化脸谱化的“红色文化热”,实现有深度有内涵的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加强创新互动,充分利用当下各媒体平台的优势,将传媒手段和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以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宽传播途径。摆脱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似的老旧套路,以真实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为素材拍摄高品质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制作新颖的红色主题游戏。同时,创新承载形式,拉近红色文化与群众的距离。让红色文化摆脱以往刻板、说教的印象,激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实现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最后是红色文化实体不仅指有形的红色遗迹和场馆,还包括各式各样的红色文化衍生品。优秀的红色文化作品凝结了抽象而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符号和寓意,可以激起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寄托。江苏本土具有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更要鼓励文化产品创新,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大赛,紧抓“红色文化”这一核心元素,结合当下审美需求创作优秀作品。

二、研究目的

1.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强国观念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 展的基于中国革命实践和历史文化的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 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从事革命活动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见证。如今,中国已经告别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只有拥有强大的国力,国家才能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坚定不移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强国观念,发奋图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2.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 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主要价值体现之一。 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弘扬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荣辱观在内涵和 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树立和形成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团结协作、 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

3.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以人为本的精神 正如毛泽东所说:“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 被我们战胜的”。依靠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 的重大困难和挑战。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良好的工作成 绩。无论是 2008 年汶川抗震救灾,还是 2009 年的抗击“禽流感”战役和 2010 年的玉树 地震以及 2020 年的疫情防控战役等,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高贵精神,无私 奉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与团结协作和以 人为本的精神密切相关,有了团结协作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作指导,才有可能克服一个又一 个的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一个人的信念,成就一个人的未来; 一代青年人的信念,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更是民族发展的脊梁柱,只有懂得 红色文化的精髓,才能站在祖国的角度,把祖国建设的更好。

三、研究内容

1.调查当地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在江苏这片红色沃土上,诞生过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培育过革命早期党的重要领 导人,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驱、先烈、运动领袖以及根据地、红军、隐蔽战线等各个方面 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走出了 17 位开国将帅,为革命输送过无数英雄儿女。 作为党史资源大省,江苏有存量丰厚的革命文物(包括革命旧址、纪念馆所碑塔 等)。这些珍贵文物资源里,有革命遗址一千余处,既有党的重要机构、重大事件、重大 战役旧址,也有重要人物故居、活动地和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这些红色文化的物 质遗存,是无数革命先辈在江苏从事革命活动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值得一提的是,还 有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以歌谣、楹联、快板、戏曲、民间故事等非物质形式留存在江淮大地 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也是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这些数量众 多、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遗存,涵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 期,是我们铭记江苏红色岁月、发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丰厚财富。 在众多党史人物、事件和丰厚物质、非物质留存基础上承载的伟大精神形态,是江苏 红色文化资源禀赋中的灵魂。这些精神形态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于一身,在不同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集中呈现。在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江苏人民有达观天下、启蒙开新的时代觉 悟;在土地革命时期,有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保家卫 国、共御外辱的爱国情怀;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反对暴统、不胜不休的民主渴望;在建设 改革时期,有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奋斗豪情。在这些红色精神里,江苏人民还创造形成 了独有的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等,为中华民族的 精神宝库增添了瑰宝。这些伟大精神影响深远,是江苏红色文化的精髓,为江苏的进步发 展提供了不竭精神动力。

2.当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程度 当今社会,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精神文化严重冲击着人们原有的 价值观念, 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定位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将物质和金钱作为衡 量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在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精神文化的强烈冲击下, 部分大学生对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缺少信仰, 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缺乏关注。 在中国,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主要由 90 后和 00 后构成, 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物质丰 饶、安逸祥和, 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因此, 新时代大 学生群体难以对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产生切身的认识, 难以发自内心地去认 可红色文化。新时代大学生喜欢追求自由, 敢于批判, 热衷于新鲜的事物, 自身的辨 别能力尚未成熟。在新鲜事物的强烈冲击与频繁接触西方文明的影响下, 大学生群体容 易将红色文化看作是老旧的、无趣的落后事物。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更追求效率与便捷, 因此, 篇幅较长的文字典籍和反复冗长的叙事方式很难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大学生群 体无论是在情感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难以产生主动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 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对红色文 化的感悟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他们深知红色旅游等手段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 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其行动却跟不上思想, 想的多做的却远远不够。

3.当地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方式 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仍然是简单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这种陈旧方式以 一种严肃的姿态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其思想僵硬贫乏,语言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对教师敬 而远之,使大学生共鸣度与认同度不高。 归纳起来,当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方式不外乎看红色影视、听革命传统报 告、参观革命圣地、缅怀革命烈士、探访革命军人、开展唱红歌比赛等等。不可否认,这 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在使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体验红色文化的内涵方面取得了一定 成效的。然而,表面上看起来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却使受教育者感觉是被动接受, 成为实际上流于形式的灌输性教育,这不但无法使相关受教育者真正去感触红色文化,很 难真正践行红色文化。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加强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树立红色文化自信 要想更好地利用红色资源,首先要采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发江苏省的本土红色资源, 形成体现具有江苏省地方特色的优质红色资源库。引导大学生群体重温红色经典,增强他 们的红色历史记忆,使他们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对革 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满怀钦佩与敬仰之情,为有这样的民族同胞感到深深的自豪。

2.创新传播方式, 提升红色文化认知度 适当的传播方式可以增强传播效果并提升传播效率。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喜好, 采用一些受欢迎的传播方式,有助于红色文化价值观念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微电影作为一 种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流行传播方式,适用于在各类新媒介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适合移动状态和短时间观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传播红色文化,以微电影为依 托,既能增强红色文化的观赏性,又容易使红色文化易于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此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强红色文化的网络话语权,打造一个网络红色文化阵地也 是传播方式的创新点之一。现阶段,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媒体具有传播信 息效率高、信息量丰富、方便及时以及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等特点,获得大学生群体高关注度。因此,在传播红色文化时,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包装,将 红色文化同网站、社交媒体(如抖音、微信、快手等)、手机应用程序等移动终端和新媒 体相结合,提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3.改进教育宣传工作的不足, 培养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物质形式,结合地方的 红色文化遗迹进行马克思理论课教学。改变说服式、以直接灌输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简明扼要地传达红色文化历史。抓住学生群体时下流行文化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 生参与编排红色微电影,可以化枯燥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红色 文化的熏陶。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应注意结合当下社会热点, 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立足我国的国情,将红色文化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精神实质同 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握红色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认识现实,展望未 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

4.拓宽教育渠道,完善教育平台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不全面、不具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需求多样但红色文化教育渠道单一。因此,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应多元化。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一要充分 利用课堂对其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二要扩展实践教育平台,如到红色景区、革命根据地 参观、实习、调查、讲课等,使大学生身体力行,切实感受到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三要 加强对红色文化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红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四要学习先 进人物典范,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宣传红色文化,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

周逸骁(2002.08-)男,汉族,江苏扬州人,侦查学本科生,侦查系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犯罪、经济动态变化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