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课程思政下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及探索

熊雅馨 赵艺菲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2期
吉利学院 610000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在各类课程中融合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当下国情中汲取精神力量与发展经验,内化为自身个性化发展养分。本文站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梳理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并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机制三方面探索发展策略,为高校教育形成有益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熬过主义教育;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各行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从统一标准化向专业个性化过渡,高校作为人才直接输出通道,培养高素质个性化发展的大学生成为其首要任务。自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并重且形成协同的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后,为高校人才教育形成启发,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与各专业、各学科的融合,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于是,如何在“三全育人”体系及“大思政”教育格局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培养全面发展又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大学生人才,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时代需求,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个性化发展是其兴趣、天赋、性格、认知、知识技能水平等自身现状的综合最优选择,不仅有利于激发其内驱力,还有利于其核心素养发展,促其终身发展并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而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能推进高校教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效;对社会发展而言,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促其快速适应社会,符合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课程思政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一)塑造大学生独立人格

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其思想意识从对父母、教师的“半依赖”转向“完全独立”,个人意识趋于成熟,个性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通过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在我党政治思想浸润下能够梳理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促其形成独立自主精神和正确判断能力。同时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文化认同,建立民族自信,加强并维护意识形态,避免被外在精神和力量左右,养成独立人格。

(二)培养大学生进取精神

在课程思政中深植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各类课程学习中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迸发爱国情感,从而促其爱国行为趋于自觉,在我国持续发展、积极进取的大环境下,将牵动大学生进取意识,培养其开拓进取精神。例如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一个百年目标完成,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转折期,全国全党大步向前。大学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将在其心中种下“中国梦”的种子,激发其责任担当,在学业、生活、工作上积极进取,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与社会做出贡献。

(三)提升大学生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个体自主思想与能动行为统一的体现,也是自我探索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大学生将潜移默化被传统影响,例如以学党史夯实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将从我党一路走来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并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学习探索创造的精神,促进大学生通过创新创造、实践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自主意识落实到实践中,成为真正有个性化的人。

三、课程思政下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策略探索

(一)树立个性化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工作改革的重点,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应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入手。树立尊重个体差异并“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的放矢把高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等工作围绕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不以差异化眼光对待学生,摒弃“唯成绩论”的单一衡量标准,从学生个人意识、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构建多元化衡量标准,以差异化爱国主义教育手段、内容引导学生,促其扬长补短,以独立人格、进取精神、创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二)编织有益个性化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为了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高校应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符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一方面是各学科教师共同成立教研组,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跨学科互促,整合重复的学习内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同时可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党史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开设选修课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力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与时俱进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改革,根据大学生兴趣点及喜欢的教育形式等优化教育内容,将大学生生活、就业中遇到的问题与家国历史事实结合,将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当前国家发展目标结合,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进取力量,促进自身个性化发展。

(三)构建个性化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评价及激励机制

为了在课程思政中构建持续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带去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高校应构建评价及激励机制,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监督、引导、促进作用。评价机制方面,以学生为本,围绕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建立客观性、多元化评价标准。同时将学生、教师、家长纳入评价主体,采取学生自评、学校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样评价形式,从各个角度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建议,通过全面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良性发展;激励机制方面,基于评价机制在校内进行个性化发展优秀大学生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的评比,对学生和教师设置精神及物质奖励,激励学生自主发展,激励教师教学成果优化。

参考文献:

[1]韩凝,刘保森.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8):81-82.

[2]黎婧.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2):12-13.

[3]张雅茹,孔令柱.立德树人理念下大学生发展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04):75-78.

[4]吕冰, 赵海鹏.新时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7):134-13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