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古诗词歌曲《如梦令》艺术特征浅析
摘要:古诗词歌曲《如梦令》是在我国古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经典词作基础上改编成的一首歌曲,整首歌歌曲优美含蓄,歌词圆润秀丽,以王超创作的《如梦令》歌曲版本在众多版本中广泛流传,深受音乐演唱者和歌迷的喜爱。其作曲的《如梦令》在曲调上实现了中西方音乐创作艺术的融合,既体现出了古诗词的柔美,也展现出古诗词代表的独特时代印记。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古诗词歌曲《如梦令》的创作由来,从歌曲歌词的艺术特征和音乐特征展开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研究古诗词歌曲做出贡献。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如梦令》;艺术特征
古诗词是华夏文化体系中最别具一格的存在,并且已经经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而古诗词歌曲则是音乐和文化的巧妙结合,同样也是我国文化系统下的主要成分。华夏音乐史中,拥有极为重要的表现。以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古诗词构建的意境为创作者带来别样灵感。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以古诗词为核心的音乐创作者“诞生”。《如梦令》是一首极具盛名的古词,短短几句便营造出特殊的意境,引人遐想与沉思。下文立足于该首古词的艺术特征,和基于此创作的歌曲演唱处理方面展开讨论,期望可以给今后相关古风音乐研究提供探索角度。
一、古诗词歌曲《如梦令》的概述
古诗词最初便是伴随曲调吟唱出来的,而非是冰冷的文字,我国相关歌曲音乐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春秋时期至唐宋,为古时的人们生活增添一丝艺术色彩,丰富原本较为枯燥的生活。在音乐领域中,关于古诗词音乐有着多种观点。
结合现有的资料记录,艺术歌曲应该起源于欧洲,“开端”则是舒伯特。该类艺术作品中包含诗歌、人声与伴奏等,通过相契合的演唱技巧,把诗歌中包含的情感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而在音乐艺术中,伴奏属于关键要素。艺术歌曲历经千年演化发展,各个国家、地区在歌曲表现及创作方式上均有各自的特色,中国古诗词歌曲则基于西方“开端”演化而来,结合本国艺术审美与诗词储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融合多种音乐制作手法,为中华音乐史画上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笔。而上述这些均是相关专业学习者及从业者应当掌握与熟悉的内容。
二、古诗词歌曲《如梦令》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1.歌词的表现手法
我国古诗词语言精辟,往往可通过某个字,感受到一种动态景象与意境,而修辞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法。《如梦令》古词中,词人巧妙借助修辞,丰富整体画面,使构建的形象更为立体。其中,“沉醉”便属于夸张修辞,表示饮酒多,但未醉,而是“沉迷”于美景之中,这也是双关的修辞处理方式。同时,“醉”也为后文奠定基调,使词句间自然过渡。又如,“争渡”,反复、连续应用一词,形成特殊的“曲调”,反映出当时的心境。从该首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于景观独特的感知角度,观察入微,并且词人文学功底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情感传递角度极为精准。整首词虽然没有用到比较生僻、华丽的词语,犹如随口吟唱的歌曲,但在品味其中承载的情感,便会有言近旨远的感受。
2.歌词的意象特点
意象就是从独特视角,在描绘客观事物中,建立出一种蕴含深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如梦令》中,由“日暮”而起,“不知归路”为止,前者代表“当归”,后者则寻不到“归路”,二者相呼应,具有强烈顿挫感,借此表达出沉迷日暮美景,难以“脱身”的感情[1]。词中对于“藕花”方面的描绘,按照传统观点,“红藕”是指少女,词人由此暗喻。“鸥鹭”在日暮时分需回到巢穴中,和词人“不知归路”产生对比,进一步反衬,从侧面表达出对景色的喜爱。
3.歌词的思想内涵
《如梦令》讲述的是词人一次外出游玩的经历,按照词中叙述,词人饮酒、游船,到溪亭赏景,忘记时间,不觉已经日暮。返程中偶然来带荷塘藕花深处,惊扰休息中的飞鸟,面对如此美景,既惊喜又陶醉。根据词中的叙述,这是一次愉快的经历,让词人流连忘返,即使一词作罢,也让读者沉醉在景观意境中。从《如梦令》中,能够感受到词人美好的性格,和传统意义上大家闺秀有所不同。
(二)歌曲的音乐特征
歌曲《如梦令》结构比较简单,属于单一部复乐段,整体调式以e羽雅乐七声为主。歌曲为4/4排,包含引子与A段、A’。从音乐形式来看,该首作品具有传统五声调式特征,穿插诸多离调转调,而结尾处进行拉长处理,使歌曲意境好似一直在持续。伴奏后面加入三小节,强调尾声作用,最后重新回到最初的调式。该首作品演唱处理中,整体感觉舒缓,旋律流畅,带给听者悠扬的感受,促使音乐线条不断推进。作品引子是1-4小节,其中前两节是音乐作品的旋律动机,确立歌曲整体基调,点明主题。
歌曲A段是5-20小节。其中在第6小节,增加变徵音,伴奏音色随即做出改变,在平滑的旋律中增添欣赏亮色,并突显出雅乐特别的形式。第10小节则采用辅助音,使音乐更具层次性;第12小节,主调改用变宫音,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歌曲雅乐特征,而在该小节中,还采取双重调式,保留e羽变宫音特色的同时,巧妙加入五声正音,丰富伴奏曲式结构。歌曲21-24小节,则是作品间奏,和文章着重讨论的演唱处理没有关系,因此不展开叙述。
A’段是25-52小节,内容方面是在重复上一个演唱段。但在第46小节之后,便来到歌曲高潮,通过《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使情绪达到更高的层次,搭配拉长休止符,进一步激化情感表达。随后落到“惊起一滩鸥鹭”上,为渲染出最后动态的画面,尾字占用多个小节。“鹭”的演唱处理上,也采取由近及远的形式,带给听者“回甘”的感受[2]。
三、结束语
古诗词歌曲《如梦令》中的唱词较少,且篇幅也比较短,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却对演唱者的唱功和演绎技巧有着较高的要求,演唱者必须具备专业的演唱技术,才能在演唱中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故此,在演唱之前,应深入研究歌曲的艺术特征,从歌词的表现手法、意象特点、思想内涵及音乐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内涵,了解创作者的内心,从而带来更好的表演,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李朋.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艺术特点分析[J].当代音乐,2022(9):140-142.
[2]李智.浅谈古诗词声乐作品《如梦令》的音乐特点与演唱方法[J].黄河之声,2022(0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