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祠堂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作用及路径

陈志文
  
大丰媒体号
2022年24期
东莞市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 520960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先行部分。文化振兴可以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实现乡村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振兴应当植根于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以此更加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更容易被村民所认同、所接受。对此,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祠堂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了如何进一步发挥祠堂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而助力文化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祠堂文化;乡村建设;作用及路径

祠堂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振兴需要植根于乡土文化,这就表明祠堂文化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更需要准确把握祠堂文化的内涵,并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祠堂文化的辩证性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力。

一、祠堂文化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祠堂文化内涵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祠堂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是这时的祠堂属于官方祭祀场所,而南宋以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祠堂成为民间祭祀场所。由此可得,民间的祠堂文化最早起源于南宋,而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祠堂文化成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遭到破坏,加之20世纪初的民主思潮、科学思潮的影响,祠堂文化受到冲击。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且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幅度逐渐加大,我国祠堂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土壤。

(二)祠堂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

1.契合了乡村文化发展需要

祠堂文化属于典型的乡土文化,产生于本乡本土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这就使其能够更为充分、更为全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做好对祠堂文化的继承性开发,有利于促进当地乡村文化的建设,能够凝聚人心、凝神聚气。同时,祠堂文化也可以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亮点,与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振兴。由此可见,对祠堂文化进行继承性开发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1]

2.为乡村治理提供支撑

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家庭,往上一级的单元是家族,祠堂便是家族的治理核心,在家族治理的过程中,祠堂往往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的农村便是由一个或者几个大家族构成,这些大家族通过各自的祠堂进行家族治理,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家族族长多为德高望重的老人,能够对家族年轻一辈的人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祠堂文化中的乡贤文化也有助于引导村民积极向善、和睦待人。

3.对村民个人行为进行规范

在祠堂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下,村民会自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些村民年龄较大,未接受过足够的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在祠堂文化的正确引导下,他们也能受到“仁义礼智信”、“孝悌”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

二、祠堂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路径分析

(一)辩证性发扬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发扬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辩证发扬。祠堂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较为明显,这就使祠堂文化内部包含了许多封建时代的腐朽观念,如男尊女卑、长尊幼卑等等,这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民主、平等观念,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是不利的。因此,发扬祠堂文化应当坚持辩证性原则,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对其中的腐朽思想、糟粕部分予以舍弃,以此使祠堂文化能够真正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2]

辩证性发扬祠堂文化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平等、民主等现代文明观念来促进祠堂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做好对乡贤文化、道德规范的挖掘,使其能够融入村规民约,能够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引导村民在日常的生产劳动、邻里生活中和睦待人,另一方面,积极剔除祠堂文化中的尊卑有别等思想观念,认识到男女平等、长幼平等的重要性。因此,在未来的祠堂文化发展期间,必须能够全面认识祠堂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时代局限性,使其在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能够融入到乡村建设之中。

(二)坚持党的领导,做到思想引领为先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而持续推进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也就意味着祠堂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也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在发展祠堂文化的过程中,基层党支部应当积极发挥领导作用,能够对祠堂文化的发展作出指示,使祠堂文化的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得益彰。此外,坚持党的领导也有助于实现组织振兴和祠堂文化的协调融合,而组织振兴也是乡村五大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

祠堂文化的辩证性发展应当做到思想引领为先,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联,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认知规范,能够促进村民三观的形成。在坚持思想引领为先的前提下,党支部积极组织村民参与祠堂文化建设,积极开办各类祠堂文化活动。例如,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祠堂文化讲座、最美家庭评选等等,带领村民在祠堂文化活动之中感受祠堂文化的魅力,受到祠堂文化的熏陶,从而对村民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每逢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也可以举办祠堂活动,祭奠先贤,例如,古代的时候,村子曾经出国励精图治的地方官员,受到本地百姓的爱戴,或者在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时候,村内涌现出一批批的革命烈士,那么在清明节的时候就可以组织村内儿童与青少年参与扫墓,对乡村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坚持法治为主,发挥祠堂文化治理作用

在乡村治理之中,祠堂文化及家族、宗族发挥了重要的治理作用,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属于人治的范畴,不符合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由于祠堂文化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属于人治范畴,这也导致一些外姓村民在治理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极个别村落出现“帮亲不帮理”的情况,不利于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未来的祠堂文化发展期间应当坚持以法治为主,积极发挥祠堂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辅助和补充作用。在祠堂文化与法治精神相一致的时候,可以发挥祠堂治理的积极作用,当祠堂文化中的因素与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相冲突的时候,则要坚持以法律为根本,同时与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取得联系,寻求政治和法律上的指导,确保祠堂文化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祠堂文化与法治社会建设相冲突[4]

(四)积极发挥村民在祠堂文化建设期间的主体地位

在祠堂文化发展及建设期间,应当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祠堂文化产生于村民的劳动实践与日常生活,并作用于村民文化观念的形成及乡村治理活动,因此,不论是在发展祠堂文化还是在应用祠堂文化的过程中,都应当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之中。例如,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积极推进祠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祠堂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能够帮助村民致富增收,当村民感受到祠堂文化发展为自己带来的收益之后,自然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祠堂文化建设之中。

三、结论

祠堂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乡土文化,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及组织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辅助乡村治理的有序开展。因此,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祠堂文化和乡村建设的融合需要辩证性发扬祠堂文化,坚持党的领导并做到思想引领为先,坚持法治为主体,祠堂治理为补充,突出村民在祠堂文化建设期间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家瑞. 传统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1.

[2]刘伟斌,汤淑茵.乡村振兴背景下祠堂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作用及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21(09):20-22.

[3]严姗红.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21.

[4]朱凯. 基于乡土文化传承视野下城市近郊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