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的讽刺特色

李茉莉
  
大丰媒体号
2022年33期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党校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吴敬梓用讽刺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在封建社会中儒林的群丑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极具鲜明的讽刺特色。在表现形式上是喜剧性,在描写内容上是悲剧性,即“戚而能谐”(鲁迅语)。形式上注重谐趣,内容上表现忧戚。

关键词:讽刺小说;现实主义;喜剧性;悲剧性

《儒林外史》是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实际上影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主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他们深深的同情。小说运用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中国讽刺作品的典范。

一、《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下人物的现实真实性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抓住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都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如马二先生游西湖,并不在意西湖的优美景色,而是酒店里挂的羊肉、糟鸭、鲜鱼等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吐沫。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经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下人物形象喜剧性中的悲

吴敬梓的高明之处,就是在洞悉社会、人生之后,“秉持公心”,毫不留情地给群丑们曝了光。不仅揭其罪恶,还揭其彼此关系,有力地攻击了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社会制度的本身。它把生活中那些颠倒的、不协调的、荒唐的喜剧性因素写出来,在小说讽刺的表现形式上,我们说它是喜剧性的。周进撞贡院号板的痴;范进中举前后的笑、发疯;范进母因儿子中举高兴得痰堵咽喉而亡;王玉辉让女儿殉夫自杀的精采速写,在笑声中让我们看到了隐含的吃人惨剧的内幕。他是怀着一种悲愤的心情去揭示人的性格的变态过程。可以说作者是站在高处来俯瞰人生的,象凸透镜一样,把一切都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他这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

三、《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下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和严肃性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身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只不过是喜剧的变简之流。”王玉辉本质上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作者偏让他扮演喜剧角色,“演技”拙劣,女儿死后,他那仰天大笑的反常行动,是“硬得做出可笑的样子”,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第五回中描写严监生临终一段写的极为出色:……病重的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得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包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赵氏走下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想费了油。我如今挑了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了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鲁迅先生说的真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四、《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下人物形象的矛盾性。

王玉辉是受封建礼教毒害很深的人,为了留名青史,他鼓励女儿殉节,女儿死后,他仰天大笑,“死得好,死得好!”,但到了把他女儿送入烈女祠公祭时,他“转为心伤,不肯去。”后来,在苏州船上看到有年少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自己的女儿,不见热泪滚落。作者把他矛盾的心理尽情的揭露,一面掌握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一面又把笔端直指向封建礼教。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作“现世宝”,受他的训斥,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又被他吗“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范进中举后,态度截然不同:他送来七斤肉,四五千钱做贺礼,称呼范进“贤婿”、“老爷”,当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这种截然不同的两幅嘴脸就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对于范进,作者在其未中举以前,境遇给予同情,作者虽然对他有一定的讽刺,但主要是同情,可怜他;后来他中了举人,做了官,变得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就对他采取辛辣的嘲讽。小说第四回写“尊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的情况: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碗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有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理,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这里通过范进行动的前后矛盾,把他居丧尽礼的虚伪性揭露无馀。

《儒林外史》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主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通过塑造封建迫害下的各种人物形象,给予他们深深的同情。小说运用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中国讽刺作品的典范。

参考文献: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儒林外史》吴敬梓.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