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志愿服务视域下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探究
摘要:志愿服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彰显和当代传承,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志愿服务在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价值,应将志愿服务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全过程, 引导青年自觉认知、认同、践行志愿服务,努力成长为团结友爱、乐于奉献、追求进步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志愿服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年作为志愿服务的发起者和践行者,始终是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一个群体,志愿服务也成为广大青年思想品德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主阵地,应充分挖掘志愿服务所赋予的新时代意义, 把志愿服务蕴含的多种精神品质融入到高校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中去。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
自“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各高校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不难在其中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1、培养对象认知能力不足
高校中的大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整个培养的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致使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解,虽然在学校理论课程中进行过一定课时的学习,但因日常接触较少,所掌握的知识并不完整,学习不够深入;第二,作为“95后” 、“00后”的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热情度高并且消退的快,一个长久的培训计划很难高效的完成。面对培养对象的这些特征,容易出现培训的效果虎头蛇尾。
2、培养内容吸引力不强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普遍侧重理论的学习,对于大学生实践科研的研究、志愿服务的锻炼等方面存在着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培养内容传统且缺乏新意,一些讲座报告的设计与新时代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理论内容的学习不能很好的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特色,缺少与时代热点的结合和合理的规划, “大”而“空”的现象明显,因此会使得培训效果不佳,培养对象对此失去兴趣。[1]
二、志愿服务推进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意义
1、志愿服务有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2]这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诠释和最好的外在表达。根据林子琳[3]的调查显示: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跟党走的伟大理想上觉悟更高;在理论素养上,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认知更佳娴熟。
2、志愿服务为培养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有效载体
志愿服务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形式,第一课堂的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实践环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与实践转化的问题,志愿服务是有效的补充。“95 后”、“00后”青年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展现,对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接受较快,思想也容易随之动摇,对社会各种矛盾产生不理解,甚至偏激,因此需要青年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并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志愿服务恰恰是青年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及平台,是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效载体。[4]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拓展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
通过对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依据及实际意义出发,在培养对象、培养部门、培养机制等三个方面重新构建了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
1、强调主体教育,注重实践培养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对象是青年,所以要从青年的角度出发,抓住青年,赢得青年,就需要充分激励与尊重青年的主体性,注重青年的自我培养。一是要注重理论的自我修养,可以组织青年志愿者作为领读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学习,以重读经典来领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使青年能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二是要注重实践的自我践行,青年需要把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鉴于青年存在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落差,高校应切实增强青年的实践能力,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借助志愿服务的载体,给予青年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可以从助老、助残、扶贫、支教等多方面开展,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2、联合多个部门,创新培养形式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需要全员参与,且全程参与的,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首先就是坚守好理论课堂的主要作用,重视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借助志愿服务在课堂传递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通过先进事迹分享、身边好人好事互动交流等多形式进行主题教育,并结合新时代特征,利用热点话题开展与“95后”、“00后”的沟通,贴近实际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利用第二课堂的协同作用,丰富青年的课余生活,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校内校外的联动多管齐下,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的培育平台,让青年从被动接受逐步向主动获取而迈进,从而形成有效的培养方式。[6]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志愿服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意义,应采取有效的培养路径来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志愿服务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载体,既离不开理论的教育,也离不开实践的锻炼,更离不开系统的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廖波.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3]林子琳.志愿服务视域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策略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4]满园春.志愿精神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2019:37-38.
[5]周峰,董俊缨. 高校党建工作视角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探究[J].德育研究,2017(10):45-46.
[6]王尘. 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途径探讨[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