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摘要: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对文化强国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保障,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及感召力,能够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基于此,以下对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强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路径
引言
现在的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决定着民族的命运。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一方面加深了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冲击和影响,这可能使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大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困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让大学生对我们的文化有自信,这是其能否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的重要因素。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经由历史发展而形成。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创造的共同成果,是一个国家的内在发展动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导向,是国家精神之“钙”。因此,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坚定支持并且积极践行本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启示,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时刻践行文化自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绵延不绝、传承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尽管期间也存在着考验与威胁,但中华民族没有因此停下发展的脚步,一次次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生命与活力。新时代下,我国政治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斗争所形成的社会先进文化,植根于厚重的历史基础,并接受了新时代发展的挑战,具有无可比拟的前进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无论是从历史或是现实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发展壮大。国家希望在青年,民族未来在青年。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最具有生命力与可塑性的群体,大学生同社会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作为青少年汲取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场所,理应将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目标之一,这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二、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一)多维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饮水思源,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在保持延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不断繁荣壮大。在文化建设工作中,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文化传播力。首先,要在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比重。高校在公共选修课中要大幅度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开设数量,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提升学习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掌握水平,同时通过正统的课堂讲授使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重要性,认识到中华文化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所必须习得的关键知识素养。其次,要在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广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高校学生工作处、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要在高校的社团建设、活动举办、竞赛支持、社会实践、素质测评等领域广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内容,例如,开设国学社团、举办中华文化竞赛、庆祝传统节日、表演历史剧、举办传统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形成合力,助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水平的有效提升。最后,高校的宣传部门作为学校的权威发声机构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扬,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校报、广播、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力,以文化现代化创新为驱动力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承担起高校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历史使命。
(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各高校在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网络的力量,应充分利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及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平台来进行文化自信教学实践活动。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首先,目前我国已推出多款文化、政治教育软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学习强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学习强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相关文化教育软件,这些平台上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及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对于各种指导精神、价值理念的解读也十分透彻,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强化文化自信的培养。其次,由于当代大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在和谐社会之中成长起来,所以他们普遍对我国革命文化了解不够深入,高校应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作用。例如,各高校可借助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如微信、QQ等,将抗战文化资源上传至相关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查阅学习,使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三)大学生努力学习本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是实现全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要坚定文化自信的信念,就必须养成学习中华文化的习惯,通过长期学习中华文化,有利于加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点以外,应该努力学习中华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建设,在各高校开设多种人文选修课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主动学习和了解人文知识,全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同时,大学生应主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如观看各种历史正剧,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及革命文化,阅读进步书刊,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等等。通过了解相关文化知识,扩大知识面,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时,能够正视中西方文化的优劣,以自信的心态与其他文化进行竞争。
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发展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日益频繁,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价值观相互竞争、融合,这使得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和消亡。青年大学生是国之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必须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洪迪.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2(18):156-158.
[2]毕瑞颖.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J].汉字文化,2022(18):159-161.
[3]张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研究[J].才智,2022(27):54-56.
[4]李晓东,陆美秀.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6(04):29-31+35.
[5]陈大迪.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J].汉字文化,2021(15):180-18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资助——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编号:syky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