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如何从古诗词中汲取文化自信

凌志华
  
大丰媒体号
2023年2期
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

摘要:自2015年一经提出,并在之后经过不断完善,“文化自信”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热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学校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比例越来越大,古诗一直是保留篇目。本文探讨的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从古诗词中汲取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包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说到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不提古代诗词,古人以诗词言志传情,抒发抱负,传达人生态度、处世哲学等。研读古诗词,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文化自信!如何汲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吟诵诗词

诗词具有的一定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极强,最早的诗歌如《诗经》《离骚》都是唱出来的。这种特点可让我们以吟诵的方式来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这就是前辈所说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因声求气”,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吟咏诗韵”,通过声情并茂的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吟诵古诗,分自主吟诵和借鉴他人两种方式。

1.自主吟诵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的鉴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诵诗歌,无论是基调的确定、节奏的快慢、读音的轻重、停顿的划分都可以自由选择。以《芣苢》为例。这是一首劳动的颂歌,再现了成群的妇女在春天采摘野菜的欢欣场面。我选择的吟诵基调为欢欣喜悦:“采采”体现了芣苢的多而繁茂,重读,语气欢快;“薄言”是语助词,轻读;最能反映劳动过程和丰收喜悦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重读,而且停顿稍长,喜悦之情呈递增之势。整首诗可反复几遍,在重章叠唱中产生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效果,感受劳动的光荣和丰收的喜悦,体悟“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的哲理。

2.借鉴他人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吟诵诗词,我们可以借鉴名家的精彩演绎,深入感受古人的抱负情怀。当下多媒体已是教学必备的工具,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搜集名家的诵读视频,在借鉴中深入理解,汲取文化自信。以《短歌行》为例,我最喜欢鲍国安演绎的版本。鲍国安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扮演者,他的扮演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对曹操有深入的研究。在演绎《短歌行》时,他通过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读音的轻重、语句的反复把曹操的“忧”表现得淋漓尽致!鲍国安的演绎,让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求贤若渴、积极进取的英雄形象!

二、品评形象

古诗词往往语句精炼、篇幅短小,很少直接抒情,常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情达意。所以汲取古诗词中的文化自信可以从品评形象入手。形象分物象和人象两大类。

物象又可分为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多为群体形象,往往构成意境,渲染气氛或烘托作者的情感。以杜甫《登高》首联为例,作者选取了“风”“天”“啼猿”“渚”“沙”“鸟”等意象,形成了悲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悲伤的情怀。事物形象多为单个意象,通过托物言志或象征手法来抒情。以陆游《卜算子·咏梅》为例,梅花生长于“驿外断桥”“更着风和雨”,可见环境恶劣、处境艰难;“寂寞开无主”“独自愁”,无人呵护,无人欣赏;“无意争春”“香如故”不争奇斗艳、矢志不渝。陆游借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崇高品格。通过对“梅”这一意象的品读,我们从陆游身上获得了坚贞不屈、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文化自信。

人象分为他人和自己两种。作者借他人形象间接表情达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塑造了才华横溢、丰姿潇洒、年轻有为的周瑜形象,不仅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而且以周瑜的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通过梦游天姥山表达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是一个追求自由、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诗人。通过品读,我们从苏轼、李白身上收获了渴望建功立业、追求自由、蔑视权贵、反抗不公的文化自信。

三、撰写评论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明确要求学生能撰写诗词评论,这意味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评论的前提是读懂诗词,除了掌握诗词的内容,还涉及到赏析诗词的语言,弄懂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技巧,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的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等等,综合性非常强。写作时,我们不必求全,可择一二角度谈论,也可综合起来评论,但一定要选好切入点。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一段评论为例:

五柳先生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清新淡雅,恬静美好,韵味无穷,其中运用的白描手法,更是为全诗增添了一抹安静祥和的氛围。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为下文运用白描手法做了铺垫,接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直接了当地写出了自己的房子周围有十多亩地......让人亲切地感受到了居住环境的美好、恬淡,更深一层的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3〕

这段评论围绕白描手法展开,探究作者情感。而无论是鉴赏形象、语言还是艺术手法,最终都要弄清作者的情感态度,特别是探讨诗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诗中,诗人越是热爱自然,越是厌恶官场,爱憎分明;厌恶是由于黑暗不公,热爱是因为天性解放,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的正直,对光明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而这些正是我们学习的品质,是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撰写评论,是我们获取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古诗词,是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学习古诗词,也是学习历史,对本国历史的了解,会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对祖先们所创造优秀文化的了解,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古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人生的态度;利用古诗词,可以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拥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形象的品评、评论的撰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文化自信,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美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百度〔W〕:1.

[2]袁行霈.顾之川.温儒敏等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39.

[3]刘斐潼.浅析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手法 .百度〔W〕.2020: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