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等学校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实例研究及启示

张露露
  
大丰媒体号
2023年6期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摘要:20 世纪中叶,我国的传统艺术设计学科强调“专业细分”,过渡的专业分化造成了设计艺术的研究内容、思维方法都局限于自己所处的专业领域之中独立发展难以拓宽(孙, 2020)。这和艺术设计学科的时代性、多元性是相矛盾的,对于艺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交流互通和建全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本次研究以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的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为个案研究,对其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进行实例分析研究。

艺术设计学(Art and Design),又称设计艺术学、设计学,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中国第 13 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下的分支专业之一(林, 2009)。艺术设计教育区别于一般的纯艺术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创造性、交叉型、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有着独特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在新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中,集合了视觉艺术、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学等跨学科的创新研究。但是由于跨学科统整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与跨学科艺术设计相关的研究较少,许多学者和教育者缺乏对跨学科艺术的系统全面的认识,不能清楚的了解跨学科统整的概念、内容和实践方法。因此,本文通过对典型高校的个案研究的分析,认识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式、知识体系、融合手段等,有助于从业者深刻解读跨学科艺术设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周期及可获取的资源有限,不能调研全国的整体高校的具体情况。本次研究调查的对象选择了国内著名大学——同济大学为例,这所大学坐落于国内的一线城市,其学校的层次、规模和研究资源都是国内高校的顶级水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该高校在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已有一定的成果经验,具有大量可供分析的现有数据资料。

同济大学创意学院是QS亚洲排名第一的设计学艺术学院,是世界著名艺术设计学院之一,其设计学科(Art & Design)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自2010年以来,同济大学与世界各国知名学校合作,创办了一系列全球知名的国际化、跨学科、开放创新平台。比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rt&AI lab,以下简称AAI)通过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在艺术、科技、伦理的交汇处,共同探讨和构建当代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的知识网络,探索人工智能艺术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涵盖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元宇宙、策展零售、生命科幻、智慧声光等热门议题。同济大学-麻省理工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City Science Lab @Shanghai,以下简称CSL)由同济大学国际设计创新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共同建立。实验室聚焦于未来可持续生活方式和产业转型,成员分别来自自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自动控制、大数据等多种专业背景的同学。同济大学深圳未来需求实验室(Next Economy & Ecology Design Studies,以下简称NEEDS)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MIT实验室、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共同组成,建立一个跨界协作共创的场景平台,将设计、科技、艺术、商业以及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因素。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该学校跨学科艺术设计课程实施的场所进行走访,实地观摩、现场观课等。观察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包括师生互动方式、课程主题关系、跨学科合作方法、知识转换策略等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内容。经过观课和访谈,笔者发现,在进行跨学科艺术设计的实践研究中,其他学科原有的研究方法相应的会逐渐向艺术设计学科领域进行知识迁移、融合和渗透,从而丰富艺术设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提高艺术设计学科的解决问题手段,提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比如同济大学的“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Art & AI lab),“设计与人工智能实验室”(Design & AI lab)等课程,整合艺术设计与社会、科技、经济的联接,将各学科的老师和研究人员聚焦在一起进行探索,这种无专业壁垒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出立体、复合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真正推动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不断前进。这种采用联合国外主流设计院校共同设计研究机构或整合创新型学校的方式来发展跨学科合作研究也被其他学校应用,例如清华大学与米兰新美术学院的“跨国设计交流”项目可以授予跨学科艺术设计学位,将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教育研究通过授予学位的方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艺术设计学科本身是建立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社会文化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影响到艺术设计的观念和形式。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结与融合是一种常态。优化升级传统的单一艺术设计学科构建与教育教学体系已经称为现代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共识。因此,摆在当前中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一个深刻课题是,艺术设计学科应当如何适应由互联网时代社会语境变迁所导致的教育变革和知识融合。在这种时代背景和趋势下,探索中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跨学科教育领域的课题意义愈加彰显,同济大学的设计学院将视觉艺术、设计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教学,为其他高校和研究者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案例学习范本,中国的高等学校应当不断探索、构建和整合跨学科艺术教育课程,培养真正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环境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志远.(2009).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

[3]孙晶.(2020).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博士,南京艺术学院].

[4]娄永琪.(2010).从创意到创新——中国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创意与设计,03,11–13.

[5]娄永琪,马谨.(2014)一个立体T型的设计教育框架[M].新兴实践:设计的专业、价值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28-251

[6]刘仲严.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新天地设计印制,2004.

[7]李四达.艺术与科技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邬烈炎.设计基础[M].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

[9]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基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2021年发展研究课题基金项目资助2021JGYB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