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内涵与培养路径
摘要:兴国必先强师。2017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毋庸置疑,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培养是“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章对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内涵与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队伍;内涵;培养路径
引言
中小学德育实效的提升离不开德育研究。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去研究化”现象,表现为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缺乏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行为,对德育工作缺少深度思考;而一些学校的德育研究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去实践化”现象,即忽略研究对德育实践的观照与服务功能,单纯地为研究而研究。因此,如何引领教师走“在实践中研究”之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内涵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德育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小学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保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发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先进性,建立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业务能力精湛、文化素质过硬、道德品质高尚的德育教师队伍,是改进和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也是持续保持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和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队伍建设应作为中小学长期发展的目标,是要常做常新的一个工作重点,也是工作中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一个课题。党的二十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国家、人民将面对各类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勇于担当、勇于挑战、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新时代要求学校: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等。
二、新时代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培养路径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着装打扮,要做到质朴大方、富有文化涵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也要优雅得体、潇洒大方,用外表美熏陶和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机械说教,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多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愉悦教育,让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感受教师的可亲、可敬与可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足够的信任与钦佩,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工作之余,教师还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学习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掌握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特点,还要多去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用满腹学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的组织建设
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队伍的素质和组织管理水平。教师在传授专业技术能力的授课过程中也要增强育人意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优势,以身作则,在课堂内外主动做好德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将自身具有的深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生特性进行有区别性的理论传授,开展有针对性符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学生深层地问题,积极将理论学习内容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利用第二课堂、劳动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对德育的信服度和执行力度。学生管理队伍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疑惑,把思想工作和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紧密结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引路人”;学校机关党务队伍要在组织上和思想上进行领导,了解当今学生思想发展状态,采取中小学与中小学间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学生的实际,在组织上和思想上进行高屋建瓴的引领,并切实做好各方面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三)建立家校合作形式
开展中中小学德育实践时,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体系,丰富德育工作的育人形式。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借由学生家长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使德育工作延伸至学校教学之外。通过学校与家庭衔接,打造连续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目标。班主任可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优势,为班级德育工作和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在家长委员会内部,受其他家长的影响,部分家长也会有意识地提升家庭教育水准,与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管理工作。具体而言,首先,班主任要向家长介绍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明确每一位成员的职责,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其次,班主任选出家长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带领其他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最后,班主任要制订家长委员会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家长的分工。
(四)建立正确的网络时代德育观念
教师必须对网络的影响予以全面看待,合理运用网络的积极方面,尽量规避其中的消极影响,或者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让德育工作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对网络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德育资源,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为此,学校要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网络知识讲座,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为教师讲解网络知识和应用,不断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帮助教师发掘德育工作中网络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在校内开展广泛的教师德育交流,引导教师分享各自在德育工作中对网络的运用心得,研究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对的威胁和挑战,集思广益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将加强德育队伍培养作为开拓德育工作格局的重中之重,积极应对时代挑战,深化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达飞.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路径研究[C]//.广东教育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集.,2020:298-301.
[2]张惠英.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24):20-21.
[3]张建伟.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0(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