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思政课教学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摘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理论课意识形态传递功能提出的要求。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关注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同样也要注重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回应,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而当前高职阶段的学生在深度接触互联网络的同时容易受到互联网上错误思潮与观点的影响。加之青春期叛逆心理的发展,高职阶段的学生对于正面的意识形态传递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并转向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认同。因此,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以建设性为根本,以批判性为突破促进高职思政课建设性与批性相统一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课标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高职思政课改革和高职阶段学生心理特征四个角度分析了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必要性,并结合高职教材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在当前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实践路径
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在注重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的同时,必须超出教材与课堂去面向社会现实与社会问题,关注并回应学生容易接触到的错误观点与思潮,实现思政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相统一。而在回应这些错误观点与思潮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武器去批判错误观点与思潮,赢得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加强对社会错误观点与思潮的批判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能分开。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只有清楚地分析了谬误何以为谬误,才能更加深刻地说明真理何以是真理。
一、高职思政课注重“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必要性
(一)应对互联网复杂舆论环境的需要
当前互联网络舆论环境复杂、意识形态斗争严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点和思潮。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功能大肆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防线,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高职生群体已经广泛地参与到了互联网生活中去,但同时又缺乏辨别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意识与能力。如果任由这些网络错误观点和思潮大行其道,形成对错误观点和思潮批判的“空白地带”,那么高职思政课的正面建设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因此,以批判性为抓手,抓住高职思政课这一关键阵地,直面错误观点和思潮,是应对当前互联网复杂舆论环境、把握好高职思政课建设性的必然要求。
(二)培育学生思政课核心素养的需要
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有助于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要求学生在相应学科的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思政课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拥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建设性与批判性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培育紧密联系。
政治认同要求高职生能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当前互联网络上,以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为代表的错误观点和思潮削弱了高职思政课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功能。如果忽视对这类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高职政治课对于政治认同的建设功能就会受到削弱。
而科学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应对高职思政课改革需要
改革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性、吸引力同样需要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以往高职思政课更加强调思政课建设性的功能,注重以课标、教材和考纲为基础进行常识的系统性灌输。而在内容的传递上,也更加侧重于基本原理和正面案例。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这种正面的灌输和价值引领往往流于道德的说教。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这种正面引领是空洞的口号宣传,而非根植于社会现实的科学理论,进而对思政理论课产生抵触心理。
以《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为例,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教材讲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中学生应当做到什么,那么这堂课就难免沦为教师高高在上的说教和空洞的宣传,无法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建设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是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向学生简答阐述中国全球话语权问题、“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思潮大行其道的困境,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在严峻现实问题的思考中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建设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的必要。因此,教师要适应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增强高职思政课的说服力,也应当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四)应对高职生逆反心理增强的需要
应对高职阶段学生逆反心理的增强也需要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逆反心理通常是指由于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产生的强烈的反抗心态。从逆反心理的消极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往往因为逆反心理表现出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和遵规守纪消极抵抗、对教师和教学行为偏激评判等表现。而具体到高职思政课上,这种逆反心理就表现为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向思考和对一些“非主流”、“反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以正面建设为主的思政课在面对逆反心理增强的高职生就难以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满足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需求。如果不能对这些互联网上常见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擘肌分理,使学生对其本质有所了解,就谈不上筑牢高职生的思想阵地。
二、高职思政课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实现路径
(一)准确把握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内在涵义
要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高职政治教师首先就应当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建设性和批判性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具体内涵,并以此为对照自觉抵制曲解、消解“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观点。
1.建设性
建设性主要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具体到高职思想政治课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这里的建设性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教育。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建设性要求教师不能片面将建设性的目标等同于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学生对于教材的记忆和把握是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与背诵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高职思政课的建设性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社会参与能力的同时,最核心目的还是使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这要求学生既有常识上的认识,更要有情感的认同和社会生活的自觉实践。如果坚持“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就难免使得学生将政治课当成得分的工具,造成知识入脑不入心的结果。
2.批判性
在思政课中坚持“批判性”不是“质疑一切”和“反对一切”,否则就陷入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高职思政课中强调的“批判性”的核心要求教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与学生成长的交叉点,正视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缺乏现实性、战斗性的问题,用辩证法讲透理论,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同时,教师也不应当借助批判的名义行攻击社会主义事业之实,在价值传递上“夹带私货”。直面问题不是无所顾忌地向学生阐述自己不成熟的观点,而是以坦率的态度和透彻的说理共同分析学生关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想信念与扎实学识相结合
要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要坚持理想信念和扎实学识齐头并进,不可偏废。
因此,要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教师就必须首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既能够理直气壮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也能够直面高职生常见的错误观点和思潮,使高职思政课具有“战斗性”。“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任务。”在高职思政课中运用批判的武器应对错误社会观点和思潮,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理性的方式看待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明辨大是大非,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非掘墓人。所以,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教师必须牢记建设性的根本要求,运用批判的武器时注意正确的政治导向,在批判中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而不是台上谈理想信念,台下却信仰缺失,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变成表里不一、内外不符的“两面人”。同样,也只有真正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政课教师才能用深刻的情感打动学生、讲好思政课。
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以情动人”的来源,要实现从情感的认同到理念的认同,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师还要靠扎实学识来说服学生。从广义上看,教师的扎实学识大致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三大类。从思政课建设性的角度来看,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扎实学识主要强调教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对教育教学知识的运用。而从批判性的角度来看,扎实学识更加强调教师对青少年当前容易接触到的错误思潮的了解及其内容的把握与批判。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从彻底的理论到掌握学生,还必须有彻底的说服这一环节。而彻底的说服既需要发挥思政课建设性的一面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也需要发挥思政课批判性的一面对错误观点与思潮进行纠正。教师在高职思政课中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反思批判、问题回应为切入,增强高职思政课的“战斗性”,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要怀有“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精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欢迎和鼓励学生把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放到明面上共同探究和分析,以此培育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
在高职课堂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教师要注重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相统一。既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忽视了用科学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而是要注重现实问题和课堂、教材的衔接。
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课中对于党的十九大“十四个坚持”的介绍。如果不分析“十四个坚持”的现实背景,学生对于这一要点认识难免就沦为口号的宣传。只有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具体现实背景,并将这一现实背景与学生生活、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十四个坚持”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因此,要讲清楚一些看似是“空话”和“口号宣传”,实则有深厚现实背景的理论,教师就必须把理论背后的现实问题向学生讲清楚、说明白。
此外,教师借助对错误观点和思潮批判更容易达成主流价值观传导的目的。但教师要尽量避免那种脱离课程要求而仅凭主观臆断随意选取批判对象的问题。课堂不是教师的“秀场”,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必须遵循课程标准和课堂开展的需要。
同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观切现实生活,探究真问题、寻求真方法。而不是提出些不痛不痒,既无助于学生价值观塑造和能力提升,也无益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思政课的批判必须是有针对性的、尖锐的。尤其是一些教师在选取案例和情景的过程中将关注现实庸俗地理解成了生活化,谈经济动辄“超市购物”,说哲学总提寓言故事。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案例、问题在引导学生将课本与生活联系、用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上有其特殊意义。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学生的进步,教师不能囿于这些不痛不痒、无助于学生认识、能力进步的问题止步不前。以《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为例,谈诸如“公交”、“地铁”等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够说明发展公有制的必要性,谈“疫苗生产”、“芯片制造之殇”同样也能讲清发展公有制的必要性。但后者相较于前者更具有现实针对和宏大叙事感,也更容易将社会的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相结合。
(四)精神引领与技能培育相结合
在高职政治课堂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教师还要注重精神引领与科学技能培育并重。尤其是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质疑精神、反思意识的培养,更要看重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育。
“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在思政理论课中的具体表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当前高职生容易接触到的错误思潮与观点,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错误观点和思潮要么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机械、片面看待社会中的问题,要么采用唯心史观随意曲解历史事件与历史规律。相应的,教师也只有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的武器才能用科学的方法批判和回应这些错误思潮和观点。
另一方面,教师在高职思政课中要厘清批判精神与批判智力技能之间的区别,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智力技能。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批判性,不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只知情绪宣泄的“愤世嫉俗者”,而是为了培育学生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因此,教师在批判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对批判过程和批判方法的显现,善用理论、数据、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讲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教师只有在密切关注现实的同时对其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剖析,用切实可靠的案例和数据讲透理论,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
(五)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最后,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教师还要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在高职思政课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不完全等同于教师与错误观点、思潮斗争的“独角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和错误观点与思潮的接触者也应当参与进来,逐步形成理性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以更加自信和理性的态度应对错误观点和思潮。
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必须得到回答,但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共同探究的问题毕竟有限。教师与其仅仅抓住课堂的机会批判,不如把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下放,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向学生介绍一批诸如“所长林超”、“观视频工作室”、“这就是中国”兼具时效性、趣味性、思辨性且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节目,把教师的单向输出变成学生的主动分析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当本着对价值传递负责的态度持续关注和追踪这些节目的内容。对这些节目中的观点可加深的加深,要纠正的纠正,形成课堂与课下一致、学生与教师共进的氛围,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此外,这些互联网内容的传递本身是民主的,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参与和表达的权利。这就有效避免的了某一观点独大,给了学生思考和辨别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增强。
三、结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经之路。其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性是最根本,只有牢牢抓住建设性这个根本,思政课才能不偏离培育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不应当远离错误观点与思潮,反而应当无限靠近错误观点与思潮。只有我们了解了错误观点与思潮是如何攻击社会主义事业、主流价值观念的,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批判和驳斥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并讲明我们自己的道理。也只有通过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直面社会问题,我们才能以更加显现的方式向学生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空有其表的“口号宣传课”,而是富有现实意义和批判意义的综合课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是张张嘴、挑挑刺就能随便达到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用扎实、严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才能达到。
而在当前的高职政治课中以批判性为突破口,促进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教师既要有充分的信心直面学生常见的错误观点和思潮,也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5.
[2]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3.
[3]冯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1):6.
[4]吴昌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6):2.
[5]李爽.思政课教学中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0):3.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