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瑰宝,辽宁省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本文研究探索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辽宁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进行数字化建设,同时实现辽宁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保护、展示、传承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显著提升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播、保护和传承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提升辽宁地域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信息技术,传承与保护
1.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是进行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基础,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特点进行整理分类有利于采用最优的数字化技术和形式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对辽宁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合并完成典型案例的数字化建设,构建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态势及数字化发展环境,具体结合辽宁地区文化弘扬的需求及文化产业特征,从而深入研究和正确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机制。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架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必须构建系统化框架,包括数字信息转化、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承三方面进行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综合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传播的动态机制和动态发展的新形态。突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传承方面的限制。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价值研究
通过对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的研究,探究地域文化数字化建设在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新路径和方法。通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计算、分析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系统相关的人、物、活动等信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展示、传播、传承数字化,显著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与可持续传承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实践意义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更全面且具有交互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基于高水平的数字化建模技术,将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建设,以多维展现和互动形式全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成全面且完善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云平台。
第二,更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和传授体系。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和云平台搭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搬到线上,实现线上传授——线下实践——线上反馈——线下完善的综合传承体系。依靠数字化平台,传承者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方案定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更灵活的公众文化服务,以数字博物馆、展览馆为载体,融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以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地域文化展示服务,让大众真实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搬回家”,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学习。实现公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互的高度融合,提供观众无处不在的多感官体验,让知识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播。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功能体系
3.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模块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具有多功能性,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三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模块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平台建设两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模”是运用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维度数字化建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建设”是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数字化云平台,为辽宁省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和保护提供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块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两部分,构建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与信息互通系统,实现数字化保护闭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数据库,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最稳定、丰富、灵活的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模块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线下综合展示与教育服务体系两部分。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线下立体传承体系。同时针对社会大众需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线下综合展示与教育服务体系,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升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3.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体系建设,因此辽宁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与保护研究相结合,利用数字化建模工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化、多维度、影响全息处理。并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云平台。非遗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体系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双向通道,建设非遗数据库。构建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与信息互通系统,实现数字化保护闭环。
4.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辽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承、数字化传播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实现辽宁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为辽宁地域文化传播全面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1]李华飙,李洋,王若慧.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及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
[2]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
[3]贺琳.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20
[4]杨晓飞,贺琳.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博物馆中的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课题项目:2023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及合作课题,项目编号:2023lslqnkt-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