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用训诂的方式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
摘要:训诂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一个分支,它过去主要侧重于研究古代文学的词义,以解决文学阅读过程中的语言障碍。通过观察当下的古诗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应学会掌握一定的训诂理论知识和方法,正确运用相关训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教学,优化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对我国古诗文的热爱,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本文就基于训诂的方式,对统编版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训诂;统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
一、训诂学的相关知识
训诂即训诂学,其历史悠久。专家和学者将它们分开作分别解释。他们认为“训”和“诂”是非常不同的,但他们对这一差异有不同的看法。《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诂,训故言也。”意思是说:“训”是解释字词,用以教人,“诂”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训”和“诂”具有相同的意义,可以相互替代,相互解释。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融合为一个复音词,其意义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解释。从那时起,对古诗文中语言事实的任何解释都可以称为“训诂”。
在小学古诗文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脱离课文,应以课文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训诂学知识时,不能单独解释字、词、句。应当结合整部文章来,把握整体原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学习解释字、词、句。此外,在小学古诗文教育教学中,还需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如果单独解释,它将与文本分离,这将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有时甚至误导。
二、用训诂的方式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策略
(一)基于形训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有形训教学法,其也是训诂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主要理解为通过形状来分析解释文字的实际表达。在小学语文识字课堂中,对于“山”、“田”、“水”、“火”、“石”等文字的学习,其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是从字的发音、结构来讲解这些文字,会使小学生难以理解,长此以往也会是小学生对于识字学习感到厌烦,失去语文学习兴趣。这时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就可以采用训诂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山”的时候,这个字看起来像什么?教师可以借助大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象形”。在如“火”,教师就可以展示关于火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火的形状。此外在学习“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解释,当人累了就要靠在树下休息一会。通过这种识字教学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帮助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我国文字的内涵。
(二)基于训诂方法,提高小学生识字准确性
当下统编教材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掌握训诂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教授小学生古诗文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也在不断变化,其中语言中的字词和其表达的意思也在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人们不容易发现,但是通过训诂学就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一变化,其主要体现在对于古诗文的字词解释方面。其中古代人和现代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古诗文中的一些字词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就有很大的出入,所以为了避免避免“以今律古”,就需要用到训诂来进行古诗文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一首诗的时候,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其中的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字,这个字在当下人们看来就是床的意思,而在古代“床”也指坐具,如《礼记·内则》中提到的“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以及陈澔的《礼记集说》中:“床,《说文》云‘安身之几坐,非今之卧床也”,就充分说明了此处“床”作“坐具”的解释更为适合。
再如一句古语中“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中的“见”其拼音标注为xiàn,且未作任何解释,同时在《敕勒歌》中,在一次出现了“见”,在这首诗歌中也读“xiàn”,基于训诂常识或是有一定古诗词知识积累的人来说古代诗歌中的“见”与当下的“现”是一对古今字。最初在造字时“见”的定义就是显现、显露的意思,只是后来因为“见”承担了太多的词义,为了防止人们日常应用混肴,因此就用“现”字将“见”给取代了,进而沿用至今。
(三)基于训诂方法,把握古诗文主旨。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能口头描述古诗词的意境。无论老师用多模优美的语言描绘,描述的多么详细,也很难真正的使学生把握古诗文的文章主旨。然而,学生和教师的能力往往与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全面。基于训诂方法的应用,通过关联作者创作背景,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例如,在学习《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时,这首诗作者是李白,在创作这首诗之前,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初夏时节,来到了当时繁华的唐王朝都城长安,李白到长安为寻找帮他实现入朝为官施展才华的人而到处拜访长安的名士,但是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此时四处碰壁的李白只能借酒消愁,而这时又碰到了御林军校尉,其趁着李白喝醉之际将李白的宝剑和骏马偷走,后来李白找到校尉想要要回,结果却遭到恐吓,初入长安不顺的李白产生了离开长安的想法。在开元二十一年(733)春,李白来到了洛阳,漂泊异乡的李白在洛阳城的夜晚提到了这首《折杨柳》,婉转悠扬的笛声不禁勾起了诗人李白的离愁别绪,于是李白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此外《折杨柳》这首曲子与我国古代一种习俗有关,在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到了唐代这种习俗更为流行,人们不仅在亲友远行时赠送柳枝,还会在分别之后的春天折柳寄远,表示对亲友的殷切怀念。
同时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其诗句的寓意也是来表现离乡者眷恋故土的心情。基于诗歌创作背景关联书中所描绘的事物,以此体会诗歌中的深层含义,把握古诗文主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训诂学与小学古诗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应用训诂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所表达深层含义,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语义,提高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