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王长海 时铭一
  
大丰媒体号
2023年13期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8

摘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却存在着不少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举足轻重。本文提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教育队伍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主要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水平有限、信仰认同度不高以及践行能力亟需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分析

1.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然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队伍还存在发展程度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当前高校的普遍现象是由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数量不足,思政课一般都是一两百人的集体上课形式,先不论教学效果,教师甚至维持课堂基本纪律都步履维艰。而且这种集体上课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大多数学生玩手机、睡觉地上课,混学分、混考试地结课,完全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二,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加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已然非专业出身,他们还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没有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新时代的发展深度融合的意识,不能及时结合实际情况去主动的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造成部分教师的一些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非但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反而助推了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侵袭和渗透,削弱了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一旦教育队伍发展程度不足,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会严重阻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效果,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1.2教育环境日渐复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思想的藩篱被不断破除,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问题频发。一方面,西方拥有互联网的技术霸权、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并且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他们瞄准了政治信仰还不坚定、理性思维尚在建立的高校大学生,不仅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甚至创造出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陀陷阱等迷惑性词语进行破坏和对抗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用心险恶,影响深远。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较为严重的消极腐败现象极大地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形象,营造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弱化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信念。而这些,又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摇摆不定与逆反情绪,主流意识形态应有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大打折扣。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越演越烈,面对变动不居的国际国内环境,绝不能固步自封,对于复杂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要进行透彻分析和研判,这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外部环境问题的前提。

1.3教育载体缺乏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它具有严密的话语体系、逻辑结构、理论框架,是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阐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整体。邓小平曾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实然有的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具有浓厚的学术理论成分;有的阐释过于生硬,缺乏必不可少的通俗论述的情况确实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碎片化表达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俗性,但是碎片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规范、连贯、理性的宏大叙事造成了冲击,而且容易产生信息超载和信息失真,导致当代大学生注意力分散化和理解简单化,获取信息时伴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真实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凝聚功能和实践指导能力产生了极大的考验。

并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需要艺术性的,这种艺术性包含着开放性、审美性、多变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为了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给大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过程。很多人诟病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倚重灌输性,是一种单向型的线性传播,但“没有哪个民众个体先验地就与普遍利益、普遍形式发生着亲和关系。”意识形态灌输既是思想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承载着特定阶级的意志和主张,它是任何意识形态传播必然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意识形态得以存在的一般要件和据以传播的重要方式。错误的是生硬灌输和强制盲从的单一教育方式,“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自说自话的“独白”,非常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创设可以灵活运用的、多样的教育载体。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既要坚持正面灌输更要加强侧面渗透要,要对接当代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认知偏好,寻求多种途径、运用多种载体来消除抵抗心理并展开循循善诱,从而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有效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实践。

2.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水平有限

认知,是一个心理学领域词汇,是指个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是在个体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来对外在环境进行适应。认知发展一般遵循以下规律:第一,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第二,认知活动从有意向无意发展;第三,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高校大学生作为“学校人”,世界观、价值观还待发展,社会经验欠缺,对外部信息的感知非常敏感,他们会不断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加入新知识的相关概念,使知识不断系统化,更新认知结构。

新时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社会经济组成、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就业方式、利益来往都日趋多样化和丰富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基于主观还是客观因素,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水平都很难达到既定标准。嘲笑崇高、拒斥理想、虚无历史、摧毁理性者有之,颠覆基础、抹平本质、消解深度者有之,“突出学术、淡化政治”者有之,“怀疑‘马经’、迷醉‘中经’‘西经’”者更有之。如果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普及给当代大学生,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水平,那么将会直接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并且每个大学生的情绪、意志、经历、爱好、兴趣、健康状况等都有所区别,这些由个体差异性带来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认知水平,大部分大学生将会很难形成自己科学、成熟的认知结构。

2.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认同度不高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的信仰,这是在完备马克思主义认知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认同。而信仰并非就是对马克思主义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而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出发,树立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从更高维度看待世界、改造世界。

美国思想家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现代性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几百年来,西方现代化尽管成就不菲,迄今不仅尚未走出而且越发出现科技与人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悖论,究其原因,与资本逻辑的非法僭越,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泛滥,以及物欲横流、纵欲无度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不无关系。在当今这个“诸神竞争”的疯狂时代,全球性的思想困惑、价值迷失、信仰失落的情况俯拾即是。当代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意味着价值观念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由于思想舆论引导的“相对滞后”或者“失语缺位”,加之西方思潮的渗透和影响,多元价值观不断冲击、消解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宗教极端恐怖主义以及全能神、“法轮功”等邪教,诸如此类令人不寒而栗的“价值危机”、“信仰乱象”。当代大学生虽然知识储备、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不断丰富,思想判断日趋理性,但由于不良社会思潮带来的种种诱惑和大学生具有虚荣心、攀比心的特点,往往更是泥足深陷而不自知,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将共产主义看作是乌托邦式的存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认同度不尽人意。

2.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亟需加强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场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应该在这个场域里构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机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良社会思潮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刻冲击着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复杂。大学生除了要非常明确地分辨出“真理”和“谬误”,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还需要再实践中理解和奉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觉参加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大学生践行能力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其关键就在于没有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的实践体系。客观方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校园活动总是规划的很多,但是能满足让学生切身投入的相对太少;而且大学生意识形态实践干预机制尚未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很难用形式多样的方法积极渗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观方面,学生个体学习动力不强、积极性不高导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偏弱也对其践行体系的构建起着阻碍作用,而这恰恰也是也是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所在。

3.总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如今我们面临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仍然存在,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虽然存在着问题亟待解决,有及时适时地提出解决办法,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暗潮涌动的时代潮流中认清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势,抵御错误思潮影响,做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8(01).

[2]邓小平文选(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作为意识形态之要件的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灌输论向一般性意识形态灌输论的扩展[J]. 鲍金,冯显婷.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6)

[4]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美]丹尼尔·贝尔著.严蓓蕾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王长海(1965-),男,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时铭一,女,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项目:吉林省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