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生命教育是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教学内容。在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了更多思考,然而,当前生命教育呈现出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家庭生命教育不足等问题。笔者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探讨小学道德与法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
前言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的需要
当代的很多孩子由于被过度保护,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自由和能力,由此导致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比较薄弱,心理也变得更为脆弱,这就需要教育来增强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以及保护生命的能力。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来自虚拟世界的游戏、小说、影视、短视频等,使他们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与社会脱节。在这样的现状之下,急需生命教育来帮助他们端正对生命的态度,提高生存的技能,增强抗挫的勇气。
32.教育的需要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无论是上施下效还是养子作善,其本质都是让受教育者习得使自我发展的知识或本领,即促使受教育者的生命得到健康的成长。因此,对于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本身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学科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快速获取知识的阶段。在学校的教育中,大部分的学科都以知识教学为主,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除了知识的教学,还有有道德的属性、法律的属性,而一切的最根本是生命的属性。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渗透生命意识、传授保护生命的本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等,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该重视和探索的。
三、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生命意识薄弱
由于经验的缺失、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偏小、自护能力的不足等原因,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普遍比较淡薄,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在一次调查中,有超过1/3的小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不知道该怎么做”是发生生命危险的原因;在“为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一项中,小学生认为主要因素是因为“害怕受伤及担心受到别人责怪”;而在调查中,有近1/3的中小学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保护措施,对这些保护措施也不够了解。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保护意识差,保护生命能力不足,是小学生的普遍现象。
2.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
中国儿童的生命安全教育,目前在学校中还是比较薄弱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目标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就没有形成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同时,对生命教育与学科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有差异。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生命教育的发展目标不明确,虽然教育部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大纲》,但中小学生命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对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和生活常识指导;二是缺少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当前“生命”概念已经进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来,但课程内容仍然缺乏生命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等要素,还缺乏针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三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死教育存在误区,不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时,仍沿用“应试”模式对待,不能引起学生对自我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3.家庭生命教育不足
《中国儿童生命教育大调查》显示,我国有超过40%的家庭不了解生命教育,或基本没开展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可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家长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家长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与发展很重要,缺乏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生命观教育的意识;家长没有正确处理子女成长中遇到困难、挫折问题,但凡出现生命教育的机会,家长都愿意为孩子代劳,使他们缺少时间锻炼的机会和能力。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也是当今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的一大原因。
四、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后疫情时代对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
小学一到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几乎每个年级都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显性的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元素。
显性的生命教育元素在教材中较多,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该单元中设有《生命最宝贵》《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三课。《生命最宝贵》是生命安全教育的前提,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明白保护我们生命的不仅有父母,还有自己,培养学生珍惜、爱护生命的意识;《安全记心上》重点是帮助学生识别环境中的安全风险,学习基本的自理和自救技巧,并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心中的“110”》站在社会安全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初步形成人际安全意识,掌握促进人际关系安全的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要从教材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结合疫情现状,渗透生命教育。以《生命最宝贵》为例,为了让学生明白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时从教材出发,围绕“请设想一下,如果你身体的一部分受伤了,你的生活和学习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个问题,我先请一个学生体验眼睛受伤、看不见的情况,学生在带着眼罩的情况下在校园里行走、画画、吃饭、运动等,并拍摄成视频,在课上给其他学生看,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原来眼睛受伤了,生活、学习是如此的不方便。然后我又采访了体验的同学,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视频中很多看似的小困难,其实在实际操作中的难度比想象中大很多,进一步让大家明白了眼睛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自主分角色体验:角色一为手臂受伤的小朋友;角色二为身体健康的小朋友。体验要求:(1)请在30秒内安静把书翻到第52页。(2)体验过程中,无论发生什么,角色一都不能用手。体验的过程中,角色二相当轻松且速度极快,十几秒就能把书翻到52页,而角色一总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有的翻不开书,有的书掉地上了,有的始终无法精确到第52页······尽管同学们想尽了办法,但效果都欠佳。在体验和对比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明白了身体一旦受伤,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还要面临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不便和困难,甚至还有心理上的不自信。由此引发学生对如何保护自己的思考,再思考疫情之下具体可以做些什么。结合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可以自然地渗透生命教育,给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
同样,我们也要善于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隐性的生命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这一课,虽然该课的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可爱之处,学会爱护动物,但是最后一个板块是“别让自己受伤害”。研究教材,会发现这里面隐藏着生命保护教育,即在与动物的相处过程中要学会保护动物,也要学会自我保护。教学时,我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结合疫情背景下很多小动物无家可归的现象,通过交流、讨论、实践等,让学生知道人类和动物都是生命,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关爱、被保护、被尊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生命观。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生命教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生命。
2.丰富教学形式开展生命教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材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计划和组织课程,同时也可以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重组,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更适切的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广泛的学习内容,利用更多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课堂讨论、生活观察、调查研究、角色扮演、调查采访等都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形式。
比如在执教《心中的“110”》时,为了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家时要有警惕性,我设计了演一演、辨一辨的环节,让一个学生扮演独自在家的学生,另外三个学生分别演绎快递员上门送快递、邻居王奶奶想借醋、社区工作人员让下楼做核酸三个场景,其他的学生则判断表演中的对错。在台上学生思考、表演的同时,台下的学生也在进行思辨,通过表演、思辨的教学形式,让所有学生都知道了独自在家时要提高警惕,要学会辨别什么时候该开门,什么时候不能开门。学生的辨别安危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在这一演一辨中得到了提升。
再比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时,为了让三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妈妈怀孕时的辛苦,我让学生提前采访爸爸妈妈,听听他们的讲述,从爸爸妈妈提供的视频、照片、文字、口述等,了解妈妈怀孕的艰辛。如果妈妈正好在孕期,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感受怀孕的不容易。通过前期的观察、采访,学生对于孕期的不便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我再设计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带上八斤的“孕肚”,尝试蹲下系鞋带、跑跳、拉外套拉链等活动,学生由一开始的新奇到后来的有气无力,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不容易。由此引发学生对孕育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保护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生命教育的高效开展。
3.延伸课堂长度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个宏大而又宽广的教学范畴,仅仅靠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我们要延伸课堂长度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时,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知道了我们要注意出行安全、用水安全、用火安全,但其实我们要注意的安全情况还有很多,道德与法治课堂无法全部呈现。所以在教学时,我把课堂延伸至晨会课、班会课,利用晨会课、班会课,结合安全教育平台、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补充其他需要记心上的安全行为,使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全面、更有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教授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实践,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可以学习理论知识,但实践还需要延伸至课后。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了环境污染不仅会影响环境,还会影响我们的生命健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保护环境出力。结合课前调查,我们发现每个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大、垃圾未分类等问题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因此,我在教学时,将课堂延伸至家庭,让学生和家庭成员一起制定方案,减少生活垃圾数量、实行垃圾分类,以此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效果。
4.结合疫情背景拓展生命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已持续了三年多,时间久、范围广,很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小学生涯不过六年,而疫情已占据了三年。在这期间,学生一起居家防疫、一起配合核酸等,他们对于新冠疫情已不再陌生。但是对于由疫情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还是需要加强教育的。因为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对病毒、对疫情防控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我们可以结合疫情背景,拓展生命教育。
比如,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一课中“我是安全警示员”的教学环节,书本上出示了“太高了,跳下来容易摔伤”“小心手!危险!”“春天来了,湖面的冰很薄,我们不能上去玩。”三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知道有些游戏很危险,不可以玩。而结合新冠疫情的生活背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更多,所以我在书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思考对错:一个小朋友去逛商场不戴口罩;一个小朋友玩过游乐场之后不洗手就吃东西;两个小朋友做核酸排队时凑在一起玩游戏。学生通过交流,明白了在疫情之下更要安全地玩,除了需要关注肢体的安全,还需要关注卫生的安全。通过学习,他们对防范新冠病毒,爱护生命安全有了新的认识。
再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慧眼看交通》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公共交通,绿色低碳出行,这样能减少环境污染,也能避免交通堵塞。可是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如果还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那就可能感染新冠,对身体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选择交通出行工具呢?为了让学生明白要灵活选择交通工具,我出示两种不同的情景:(1)在城市有很多例感染的情况下,想要去一个停车不太方便,但是地铁可以直达的地方(2)在城市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想去一个地铁和汽车都能直达的地方。请学生进行思辨,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更合适的交通工具。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能初步理解,选择交通工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不可仅仅考虑绿色出行这一个因素。
通过结合疫情背景的拓展教学,让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的生活,也使生命教育更具有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束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学生更要学会保护自己、珍爱生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丰富教学形式开展生命教育、延伸课堂长度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疫情背景拓展生命教育等,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彤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教学优化策略探讨[D].青海师范大学,2020.
[2]史凌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命教育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2.